
苗柔柔法國“中國與盧瓦爾協(xié)會”秘書長
-
為什么西方傳說都是公主嫁王子,中國卻是白富美嫁窮書生?
最最關鍵的是,歐洲古代沒有“書生”這么一個階層啊。[全文]
-
香港導演的“俠之大者”,為什么內地觀眾不買賬?
某種意義上香港武俠就是本色演出,從《新龍門客?!返健吨侨⊥⑸健罚际且粋€小范圍小人數戰(zhàn)役級別的對打。一旦牽涉到國家、民族層級的,馬上就暴露出其自身的淺薄。因為他們從未見過、也從未感知過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規(guī)模,也不知道是一種什么樣的邏輯貫穿其中。[全文]
-
今天的英國機構,還能不能冠以皇家稱號?
今天的英國機構,還能不能冠以“皇家”的頭銜?嚴格地說:不能。[全文]
-
如果當年印象派遇上的不是浮世繪,而是中國畫……
當時日本已經向西方開放,導致一般歐洲人更容易接觸到日本美術品。最終,西方繪畫通過浮世繪這個中介,領略到了東方美學的獨特性。[全文]
-
中國什么時候可以實行全民免費醫(yī)療?
現(xiàn)在的世界沒有無限制的免費醫(yī)療。所謂免費,不過是國民沒有直接付款,而是通過各種形式的稅收付給國家,國家再轉移一定的數額給醫(yī)療罷了;而且醫(yī)療都有形或無形地界定了范圍、時間、數量或質量。[全文]
-
為什么有羅馬帝國,卻無長安帝國
既然帝位不能保證平穩(wěn)過渡,那么候選人爭取國都權力集團的支持就非常重要,外省勢力遠水不解近渴,而且基本只限于上層群體的爭斗,不牽涉社會下層,更不會推翻舊有社會機制;皇權立足于國都,國都實力集團把持政權,也就不會輕易遷都。[全文]
-
為什么國內寺廟要收門票,國外教堂卻不收?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經歷過一系列非常徹底的社會改造,而世界其他地區(qū)基本沒有這個歷程,因此西方教會和教堂都有自己龐大而穩(wěn)定的財源,而國內的宗教寺廟在改革開放前不具備這個條件;同時,宗教的神圣性在中國基本被消除,從寺廟到信徒都奉行實用主義。[全文]
-
新冠疫情也許是第一次同等條件下的中外比較
新冠疫情到如今為止,已經歷時兩年,漫卷全球。它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給人們的思想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改變。在這次疫情中,在同等惡劣環(huán)境的沖擊下,中外民眾的素質水平得到了公平的展示。[全文]
-
為中國發(fā)聲,也可以“農村包圍城市”
中國現(xiàn)在的對外宣傳有點像中國革命的初期階段:對手掌握著主要據點和主要渠道,并千方百計地打壓中國聲音,歪曲中國形象。既然城市主陣地的攻勢受挫,那么就要想想側面迂回,走走群眾路線,以農村包圍城市,而且要發(fā)展適應“農村作戰(zhàn)”的“部隊”“武器”“戰(zhàn)術”。[全文]
-
中國吃著“統(tǒng)一紅利”,歐洲的“分裂紅利”是否到頭了?
統(tǒng)一和分裂制度都有其長處和短處,在某些歷史階段,其中部分優(yōu)劣可能尤為明顯?,F(xiàn)在中國的大一統(tǒng)是否又到了“收割紅利”的歷史節(jié)點?在未來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政治經濟條件,使分裂制度重新獲得優(yōu)勢?在全球化全面鋪開的條件下,分裂的弊端、統(tǒng)一的優(yōu)勢是否都被放大?[全文]
-
凡爾賽最值得炫的“富”,“凡爾賽文學”可學不來
“凡爾賽文學”主要的目的就是展現(xiàn)自己的奢華生活,但當年貴族們在凡爾賽宮里的享受是要付出“代價”的。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也不只是搞“權力的游戲”,還鼓勵了科學文化的發(fā)展.[全文]
-
留學就是不愛國?能否將所學所識回饋國家才是關鍵
一個來法探親的美國華人和筆者嘆氣,他已經完全不能和他的兒子就中國主題做任何交流了,因為他兒子一開口就是“專制獨裁”。偶爾討論移民到美國的貪官,他兒子居然表示,人家和“黑暗的”中國做斗爭,還能賺一筆錢來美國享受民主自由,簡直就是好萊塢式的英雄大片兒啊。[全文]
-
中國人的餐桌禮儀,有個“技術性”問題
西方家庭里,當然一般也要分享同一道菜,但都會在一開始,就用公勺公叉把足夠的菜量撥到自己的餐盤中。西餐習慣使用餐盤,面積較大,也為一次盛放足夠的菜肴提供了方便。中餐就不同了。[全文]
-
“延誤險騙?!痹趺磿羞@么多“同情者”?
保險公司根據正常的延誤率來計算保險收費和理賠額,李某人為地大大增加了公司的賠償支出,照此下去,為平衡公司的收益,保險公司勢必要提高險種收費,而這些多收的錢,是要由以后的投保人(也可能包括眼下這些為李某辯護的網民)共同承擔的。[全文]
-
華人參政不如猶太裔,不能忽略這三點
中國人和猶太人經常被拿來做比較,從智商到經商,從讀書到政壇,林林總總的觀點不少,但是很多時候大家往往會忽略以下三點:首先,在約1900年的漫長時光里,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家,他們只能是流落異鄉(xiāng)的寄居客。而中國人從未失家。[全文]
-
法國罷工不消停,長遠來看解套只有一條路
經濟發(fā)展需要推動力,拋開政治因素,要么是基礎建設帶動的投資推動了經濟發(fā)展,要么是新資源新技術的開發(fā)創(chuàng)新引發(fā)的經濟繁榮。但時至今日,這兩個推動因素在歐洲本土使不上勁兒了。美國不允許中國取代它成為世界第一,但歐洲沒有這個顧慮。[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