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育川:美中關系——在政治與經濟領域的較量(一)
關鍵字: 中國美國貿易投資美國人不斷變化的“中國觀”
美國人的對華態(tài)度一直受到經濟和安全兩個因素的影響,特朗普的當選并未改變這一事實。有接近一半的美國受訪者將中國視為對自己國家的軍事威脅,在歐洲,這個比例為三分之一。一項由芝加哥委員會進行的全球事務民意調查顯示,占壓倒多數(shù)的美國民眾(約77%)認為,中國的經濟實力(而非軍事實力)決定了這個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對全球事務發(fā)揮影響力。而在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發(fā)生了網絡攻擊、島嶼主權爭端等事件,美國民眾對涉華安全動態(tài)也開始給予更多關注。
蓋洛普公司的一項調查表明,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大部分美國人已將中國視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僅有30%到35%的美國受訪者仍認為美國是全球經濟領袖,而歐洲給出了十分相似的調查結果。2000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當時僅有10%的美國人將中國視為全球最大經濟體,65%的美國受訪者認為美國才是全球經濟領袖。
皮尤中心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仍將美國視為全球經濟的領導國家,但歐洲是個例外,大部分歐洲受訪者在2016年的一項調查中已經認定中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為何美國人和歐洲人都認為中國是全球經濟領袖,而其他國家的人(包括中國人自己)卻不這樣看呢?
原因部分在于,人們有一種誤解,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是由貿易數(shù)字甚至人口規(guī)模等因素簡單決定的。中國在對美貿易中獲得了大量盈余,在對歐貿易中,雖然盈余規(guī)模略小,中國也保持著順差。然而,在與其他國家的貨物貿易活動中,尤其是與東亞鄰國的貨物貿易活動中,中國一直是進口多于出口的。貿易赤字的存在導致美國和歐洲在與中國進行貿易時缺乏安全感,認為這種對華貿易關系有損于自己的競爭力。其實,這樣的憂慮論調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被夸大的。
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與其制度優(yōu)勢(the strength of its institutions)、人力資本基礎(human capital base)和科技水平(technological prowess)息息相關,而這三個因素更多地是通過人均GDP這個指標表現(xiàn)出來的,它們與貿易數(shù)字和人口規(guī)模之間的關系并不密切。中國的人均GDP在全球位于第70位至第80位之間,這意味著中國還遠遠沒有準備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經濟領袖。另外,考慮到中國的軟實力仍然遠遜于美國,其聯(lián)盟建設水平也無法與美國遍布全球的聯(lián)盟體系相比。如果根據外交政策的影響力來判斷一個國家是否是大國(great powers)的話,中國與美國相比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長期以來,美國公眾對中國的政治制度和人權存在著負面看法,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崛起又打擊了人們“美國全球地位不應受到挑戰(zhàn)”的自信,這進一步加劇了美國公眾對中國的負面情緒。在這一背景下,部分美國人已將中國視為軍事威脅,但大多數(shù)人認為,中國仍需數(shù)十年才會具備挑戰(zhàn)美國在軍事領域全球優(yōu)勢地位的能力。
圖一
10年前,很多人還認為一個更加繁榮的中國對全世界是有利的。皮尤中心連續(xù)多年在美國進行的關于中國的調查顯示,從2000年到2005年,美國人大多對中國持正面看法(見圖一)。但從2006年開始,美國日益擴大的貿易赤字以及關于中國進行不公平競爭的指責導致美國人開始對中國看法越來越負面,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美國人的比例達到了峰值。從2009年到2011年,金融危機余波未平,西方正在金融災難的旋窩中掙扎,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提振了全球市場需求,西方經濟也從中獲益,這導致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美國人比例有所下降。2011年之后,隨著美國重新尋求自己在亞洲的主導地位以及中國與東南亞鄰國之間的島嶼主權爭端頻頻見諸媒體,人們對中國的情緒再次惡化。
緊張的美中貿易關系
在指責中國進行不公平貿易競爭時,特朗普總統(tǒng)利用了美國人的上述心態(tài)。在底特律(甚至華盛頓)的街上,隨便問一個路人,他/她都會講出美國貿易赤字和失業(yè)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對人民幣匯率的操縱。然而,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經常賬戶余額(current account balance)是由其國內因素決定的,貿易伙伴國與此無關,而且一個國家的就業(yè)狀況也與其對外貿易活動沒有太密切的關系。
問題在于,很多亞洲國家生產的零部件都集中在中國進行最終組裝,然后裝船出口到美國。這就很難判斷,到底哪個國家才是美國市場上某一產品所包含價值的最大創(chuàng)造者。
中國工業(yè)化乃至改革進程受益于外資驅動,中國經濟全球競爭力的提高也是如此,而加入WTO更進一步使中國獲得了西方市場的準入資格。這就導致10年前全球經濟大蕭條時中國外匯帳戶盈余大幅增長,而中國外匯帳戶盈余的增長又進一步導致西方將自己的高失業(yè)率、工資增長停滯等問題歸咎于中國。然而,中國外匯帳戶盈余中相當一部分其實都是其他亞洲國家造成的。
即便如此,從表面來看,中國應該為美國大部分貿易赤字負責仍是事實,而這一點又為北京進行不公平貿易競爭的故事情節(jié)增加了可信度。不過,在美國貿易赤字和中國貿易盈余之間其實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甚至也沒有證據證明在過去20年里被低估的人民幣幣值是中國貿易盈余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
圖二
美國貿易赤字和中國貿易盈余之間并不存在直接因果關系這一點,可以從兩國貿易數(shù)字變化趨勢中獲得證明(見圖二)。美國貿易狀況惡化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美國經常賬戶赤字的全球GDP占比急劇增加,直到2007年才開始趨緩。但中國的貿易盈余的全球GDP占比直到2004、2005年才開始攀升。當中國貿易盈余持續(xù)增加的時候,美國的貿易赤字其實是在收窄的。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早在中國成為主要出口國之前很多年就已經出現(xiàn)了,中國怎么可能為美國的貿易赤字擴大負責呢?
- 原標題:黃育川:美中關系——在政治與經濟領域的較量(一)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馬力
-
“遭反對后,特朗普考慮放寬對中國船只收費” 評論 154美防長又抹黑,我使館駁斥 評論 96美國人邊囤貨邊抱怨:中國商品物美價廉,憑什么受罰? 評論 143“八年了,所有美國制造商都勸我們:回中國生產吧!” 評論 102最新聞 Hot
-
“遭反對后,特朗普考慮放寬對中國船只收費”
-
離大譜!特朗普經濟顧問:建議各國直接給美國開支票打錢
-
特朗普吹噓:我一威脅征100%稅,臺積電乖乖就范
-
“非常嚴重的科學事件”,美國又對華下黑手
-
“特朗普可能最先低頭”
-
同時換掉心臟和肝臟,臺灣歌手TANK發(fā)聲:感謝祖國
-
美媒警告特朗普:關稅換不來尊重
-
“中國已占上風,但美國仍有優(yōu)勢”
-
“蘋果遭背叛!之前讓遷出中國,現(xiàn)在又整這死出…”
-
內斗升級!“問關稅怎么辦,四個人四個說法”
-
特朗普粗鄙羞辱談判各國
-
“你個共和黨人,想造反”
-
美國:對不起,我們又改了
-
他喊話歐盟:對中國,還不快調整
-
日本:國難當頭,要不給國民發(fā)點兒錢吧
-
馬斯克又罵納瓦羅“傻蛋”,白宮打圓場:男孩嘛,都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