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重慶大學經略研究院研究員
-
一億選民不投票
美國《選舉權法》頒布后,已運行超過半個世紀,總體還算平穩(wěn),但無法遮掩重大問題:近1億合格選民無法被納入體制,老年人和白人決定誰當總統,合格選民的1/4就能決定國家走向,年輕人、少數族裔和低學歷人群對政治漠不關心,成體系的選民壓制手段廣泛存在。[全文]
-
起底蓬佩奧:從默默無聞到“科赫”家臣
2020年5月5日,蓬佩奧在其推特小號上傳達了一個悲傷的消息:他的父親不幸離世。意大利裔美國人,公司職員,朝鮮戰(zhàn)場老兵,這是他的生父。蓬佩奧用寥寥數語回溯了父親平庸的一生,筆觸感性細膩得像是換了一個人。[全文]
-
這屆國會不行:美式困境下“不中用”的涉港法案
傳說中的兩萬億基建連立法程序都沒進,移民改革還沒有影兒,邊境墻的事情還沒完。這一屆國會讓人著急啊。把精力花在這些地方,總比蹭其他國家的熱點要好。[全文]
-
FBI對“網絡恐怖主義”的定義簡直是:我譴責我自己
FBI對“網絡恐怖主義”的定義是:“通過利用電腦或者電信設備,導致暴力、破壞、擾亂服務,通過在特定人群中制造混亂和打消確定性來制造恐懼,旨在影響政府或人群,以符合特定政治、宗教、社會或者意識形態(tài)議程”, 在字面意義上簡直符合美國對他國的所作所為。[全文]
-
“不換思想就換人”,美國如何幫拉美走向“民主”
相比之下《1984》里的老大哥都算仁慈的,反烏托邦文學中的暴政跟現實比起來黯然失色。大量難民因此從薩爾瓦多涌入美國,當然也紛紛被美國遣返。美國的理由很感人:薩爾瓦多正在走向民主,“不會產生難民”。[全文]
-
美國民主基金會在香港這樣搞”顏色革命”
美國民主基金會(NED),其實這只是美式話語術與煙幕彈。至少從1994年起,基金會每年都在香港有項目,年均數十萬美元。NED既培養(yǎng)自己人,又打擊對方力量,美國民主基金會的部署可謂周全。而且經營了幾十年,在香港有今天的“戰(zhàn)果”不足為奇。 [全文]
-
美國為香港反對派量身打造護身符
CIA在報告中提到了香港“民主派”。也許在情報機構看來,這是一股可以利用的力量。于是到了1992年,“支持民主”被寫進了法律,那么美國國家部門利用當地民主派搞事也算是“有法可依”了,盡管它依的是本國法,搞的卻是他國事。[全文]
-
我懷疑香港亂局背后是CIA,而且我有證據
CIA成立后,在香港設立派出機構(以下姑且稱之為香港站),以點帶面,統合面對大陸和東南亞的情報工作。香港站至少有兩個部門,分別是情報組和行動組。前者收集情報,后者負責偵察、滲透,以及其他各種“臟活”。[全文]
-
降低核武器使用門檻,美國這操作想做給誰看?
美國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權利。至于為什么要這樣,五角大樓也實誠,指出因為“俄羅斯、中國和朝鮮”的“侵略行動”,美國面臨的安全形勢惡化了,所以不得不握緊拳頭,時刻準備發(fā)動先發(fā)制人的核打擊。[全文]
-
法國人蹲了一趟美國監(jiān)獄,差點毀了
飯菜的成本是看守所的慣例,私人企業(yè)以盈利為目的,自然要盡量縮減成本。皮耶魯齊為我們生動地描繪了美國私人監(jiān)獄里“暴力及非法買賣”橫行的“平行世界”。在美國,私人監(jiān)獄是普遍現象,但美國私人監(jiān)獄的發(fā)跡史和生意經還是讓筆者嘆為觀止。[全文]
-
美國老師您好,學費能不能降一點
阿爾斯通的案例僅只是冰山一角。實際上美國一直將其國內法作為在國際上實現商業(yè)利益競爭的重要手段,再配合以經濟情報的搜集與分析,這在過去20年,給歐洲企業(yè)造成了巨大打擊。[全文]
-
海外避稅不稀奇,特朗普給企業(yè)的“折舊大禮包”有點意思
20年來,企業(yè)所得稅占稅收收入的比例從10.98%下降到了6.17%。即使在經濟危機之前最后的“繁榮”階段,峰值也不過14.34%。這似乎反應了現今美國政府的施政理念:再窮不能窮企業(yè)。企業(yè)有活力了,才有足夠的就業(yè)。至于稅收,想辦法從其他地方補,如果補得回來的話。[全文]
-
德國人最近搜索“恐華”的頻率高于“怕死”
歐洲人發(fā)現,在經濟發(fā)展方面,中國近似于古典主義傳說中無所不能的“超級計劃者”,盡管飽受自由主義者們的批判,但似乎沒人能夠阻止這套系統發(fā)揮作用?!爸袊闹贫葍?yōu)勢”成為歐洲最深的夢魘。于是只剩下一個問題:歐洲該怎么辦?[全文]
-
特朗普的預算法案:再窮也要搞資本主義!
民生項目、社會福利、環(huán)境保護項目和外交項目都被縮減了,但國防經費預算卻再創(chuàng)新高。此外,即使面臨省錢的巨大壓力,特朗普也不忘劃撥50億美元修建邊境墻。是的,必須“讓美國重新偉大”,至少得保持局部偉大。[全文]
-
美國政府重新開門,體制問題的麻煩還在后頭呢
從一開始,美國政府關門就不是單純的財務問題與法律事件,而是被各種政治勢力裹挾,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從卡特到川普,幾乎歷屆美國政府都有關門事件發(fā)生,而且關門的時間整體上越來越長。[全文]
-
邊境墻違背美國精神?或許只是因為修不起
美國“花費數十年推倒了柏林墻”,為什么現在自己要建一座墻?回憶里根在柏林墻前面的講話。當時他懇請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打開這扇門,拆毀這面墻吧”。沒想到短短30年后,這個提法被奉還給了美國自己。而原因竟然是,墻太貴了,美國太窮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