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勃:中國評級市場“狼”來了 中國機構怕不怕?
關鍵字: 評級進口評級機構穆迪目前,我國從事債券信用評級的主要機構有10家。其中,采用發(fā)行人付費模型的9家評級機構,分別是中誠信國際、聯合資信、大公國際、新世紀、東方金城、聯合信用、中誠信證評、鵬元資信、遠東資信;投資者付費評級機構一家,即于2010年成立的中債資信,其探索開展了對發(fā)債企業(yè)主體再評級以及資產證券化債項的雙評級等業(yè)務。
從業(yè)務開展情況來看,2015年發(fā)行人付費評級機構中誠信國際、聯合資信、大公國際、上海新世紀位所評債券數量列前四,市場份額分別為29.6%、22.87%、17.79%、16.81%。
而從收入上來看,2015年銀行間債券市場的5家評級機構誠信國際、聯合資信、大公國際、上海新世紀、東方金城營業(yè)收入總計為11.33億元,同比增長1.78%。
雖然國內評級機構經過20多年發(fā)展,在債券定價和風險評估等方面給投資者提供了專業(yè)參考和意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市場信息不對稱、促進債券市場發(fā)展。
但是國內評級行業(yè)也存在較多問題,比如,級別惡性競爭、監(jiān)管發(fā)行和投資債券門檻等原因導致信用等級“虛高”現象嚴重,AA-級別以上占比超過97%;違約債券等級一年前的信用等級集中在AA級別,預警性較弱,風險因素出現時或臨近違約前級別大幅下調(在債券發(fā)布兌付不確定性公告后由AA一次下調至BBB或BB);評級技術停滯不前,各家機構追求業(yè)務和市場收入,輕視評級技術積累,評級方法和模型不完善。
盡管國內評級機構近年來加大國際化步伐,紛紛在香港、新加坡、歐洲等布局分支機構,參與國際債券評級業(yè)務,但整體上國內評級機構在國際影響力方面,與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存在較大差距。
外資評級機構 可能面臨水土不服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發(fā)布《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管理暫行辦法》,“債券通”即將實施,通過“北向通”境外投資者可以進行債券現券交易,未來將逐步擴展到債券回購、債券借貸、債券遠期,以及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等交易。
伴隨著中國債券市場進一步國際化,中國境內評級機構應該走向國際化,同時也歡迎國際評級機構進入中國市場。
個人認為,整體上對外資機構進入中國評級市場持歡迎的態(tài)度,但是也應該關注外資機構進入存在可能存在問題,理性使用外資評級機構評級意見。
短期看,國際三大評級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對評級行業(yè)影響不大。國際三大評級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可能會面臨諸多“水土不服”。
首先,國際三大的評級標準與國內市場存在較大差異,市場接受其評級標準需要時間。
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目前采用的是全球評級體系,其標準是基于全球評級體系進行制定的,較目前國內采用的區(qū)域評級體系相比要嚴格許多。不過,國際三大評級進入中國后,很可能會效仿其在俄羅斯、阿根廷等地業(yè)務模式,推出適用于當地的區(qū)域評級體系。
以標普為例,目前標普已經推出了適用與中國地區(qū)的區(qū)域評級體系,將標普所評中國企業(yè)的全球標準、中國區(qū)域標準以及本土評級機構標準進行比較后可以發(fā)現,本土評級機構的信用等級平均高于標普的中國區(qū)域級別3.97個子級。
國內評級機構評定的AAA級企業(yè),如中國工商銀行、寶鋼股份、萬科股份、兗州煤業(yè)和恒大集團,對應標普中國區(qū)域級別分別為AA+、AA、A+、BBB-和BB-。
目前國內債券市場發(fā)行和二級市場債券定價、投資風險控制等領域,均參考了現有本土機構的評級標準。監(jiān)管部門和市場投資者如何使用和接受國際三大評機構的評級標準需要較長一段時間。
其次,三大評級項目的收費標準較高,缺乏競爭力。按照其公布的價格,其評級項目的價格通常高達數十萬美元(主體+債項評級費用最低13、4萬美元左右,約合人民幣90萬元),與國內現有的評級收費標準(監(jiān)管規(guī)定主體+債項不低于25萬人民幣,實際最低10萬元)相比,其收費價格嚴重缺乏競爭力。
再次,國際三大評級技術和理念不完全適合中國國情。
奧斯卡最佳劇本改編獎電影《大空頭》曾經嘲笑金融危機中的評級機構
三大的技術體系、理念建立在西方資本市場,對于在中國開展業(yè)務也缺乏經驗,很可能對于中國的市場情況、監(jiān)管政策、信用風險形成規(guī)律缺乏足夠的認識,導致評級結果出現偏差,從而使得評級的準確性受到影響。
比如對于主權政府信用評級方法,三大評級機構在主權信用評級的理念層面,主要以“華盛頓共識”為基礎,以私有化、自由化等為主要內容,是對西方國家發(fā)展模式的肯定和推廣。這直接導致了部分發(fā)展中國家在此框架下的評級相對較低。
此外,對于中國政府和企業(yè)之間關系,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并非像西方成熟經濟體一樣,原有體制和機制,使得政府與企業(yè)關系,尤其是國有企業(yè)關系比較緊密,企業(yè)出現債務危機時,地方政府救助可能性較大。
另外,中國企業(yè)財務報表信息質量不高,對財務信息調整難度很大,主要依賴財務數據(即使是調整后財務數據)來評價企業(yè)信用風險,也可能使得評級結果有失偏頗。
基于上述種種現實,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短期內進入中國,其開展的業(yè)務可能會從中國企業(yè)在境外發(fā)債評級、境外企業(yè)到中國發(fā)債(熊貓債)評級、資產證券化以及服務投資者信用風險等領域著手,再逐步向境內債券市場其他評級業(yè)務延伸。
但是同時,也應該關注信用評級事關國家信用安全,對于外資評級機構進入個別評級領域需要斟酌,比如金融機構、軍工等。此外,加強對外資評級機構監(jiān)管,合理使用其評級意見。
話語權之爭 戰(zhàn)場更近了
對于境內資本市場來說,國際三大評級機構進入,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信用等級和風險投資等參考意見。
但是對于債券投資定價來說,由于國際三大評級機構評級標準過于嚴格,短期內其級別短期內難以影響到債券一級發(fā)行定價;對于二級市場債券定價影響,取決于投資者使用程度以及相關估值機構引用其級別情況,短期內對于二級市場債券定價影響不大。
長期看,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在境內的規(guī)范發(fā)展和經營,對于國內目前債券市場“級別”虛高、提高國內評級技術水平等方面將起到一定助推作用。
目前,中國評級監(jiān)管部門已經意識到評級級別“虛高”的問題,通過探索投資者付費評級機構、加強對評級機構監(jiān)管和處罰等方式規(guī)范評級行業(yè)發(fā)展。
2010年成立,中國銀行間交易商協會代表會員成立了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探索投資者付費模式,近年來,在信貸資產證券化和保險公司次級債等領域“雙評級”,以及工商企業(yè)再評級等形式,引導市場評級級別回歸理性。
未來國際三大評級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其評級標準更嚴格,對于國內評級機構評定“虛高”級別,形成一定壓力。國際三大評級機構成立百年,其評級方法、模型等技術較為先進,以及數據、人才等方面積累存在明顯優(yōu)勢。國際三大進入國內評級市場,與境內評級機構同臺競爭,倒逼境內評級機構加強技術、數據、人才等方面投入,提升自身技術水平。
但是同時,由于信用評級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力巨大,對一個國家而言評級話語權十分重要。
在允許外資機構進入中國評級市場的同時,應該大力支持和培育國內評級機構的發(fā)展,尤其是要支持2-3家經營和管理規(guī)范、技術實力雄厚、投資者較為認可的評級機構,提升國內評級機構的國際競爭力。以此打破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在國際上資本市場上壟斷地位,為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和境內機構“走出去”做好配套支持。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蘇堤
-
“果然,中國說對了” 評論 109“特朗普會讓世界團結起來,減少對美依賴” 評論 205“剛剛,我看到了未來,它不在美國” 評論 160特朗普竟對中國征收34%“對等關稅” 評論 953解放日?“對于市場而言這是‘屠戮日’” 評論 71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