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睿:藍綠都玩假的,“新南向”當然只是又一輪詐騙
關鍵字: 一個中國蔡英文蔡英文執(zhí)政一周年臺獨獨臺中國認同新南向【觀察者網(wǎng)專欄作家/王?!?
自上世紀國民黨政府在臺灣建構“島國體制”以來,臺灣民眾兩度遭遇“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認知高峰。第一次是蔣介石威權時代,為期25年;第二次是蔡英文掌權時代,至今不過1年。
“一個中國”認同在臺灣的變遷
在這兩度高峰期,臺灣民眾無論自身的歷史經(jīng)驗或主觀意愿如何,都不得不面臨“一個中國”的認同思考。特別是蔡英文因為拒絕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而造成的風波,喚起一般政治無感(或無知)的臺灣民眾好奇什么是“九二共識”,并進而面對恢復中國人意識的歷史要求。差別在于蔣時代的“復興基地論”,以及國際上的反共封閉環(huán)境,讓臺灣民眾以臺灣為中國的中心,并認為大陸才是“去中國化”的地區(qū)。
然而蔡時代臺灣人認同“一個中國”的處境已不同于蔣時代。蔣時代建構“島國體制”時,主觀上強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客觀上有冷戰(zhàn)?內戰(zhàn)結構為條件,且有一批從大陸來臺的軍公教人員和故宮古董,以及用金元券“換來”的大陸黃金,讓臺灣民眾自以為是中國中心。
但李登輝至蔡英文等人承繼“島國體制”的同時,又進行“去內戰(zhàn)化”、“去中國化”的體制建構,包括“族群政治”和“語言政治”的操作,長逾20年,這至少使一整代臺人的中國主體意識被清掃一空。也就是說,自日本殖民結束、臺灣光復以來,臺灣民眾被建構的政治心態(tài)歷經(jīng)“中國邊陲”→“中國中心”→“中國邊陲”→“兩岸兩國”的曲折過程。
然而,在“島國體制”支配的現(xiàn)實下,全面執(zhí)政的蔡當局對于“正名、制憲、入聯(lián)”,沒有一樣能辦得到。這不但證明“臺獨建國”為假,更糗的是,連“維持現(xiàn)狀”的政治意圖都捉襟見肘。過去一年來的事實證明,兩岸關系與中國身份認同是無可逃避的歷史進程。面臨這種時局,臺灣民眾不得不思考如何以政治上“中國的他者”的想象重回中國主體,并在民族意識被規(guī)訓“去中國化”以后,如何恢復中國人知覺的問題。
那么,臺灣民眾的中國認同究竟怎么回事?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在今年《上海文學》5月號刊文稱:“兩岸六十年來,認同‘一個中國’,贊成‘統(tǒng)一’,原本不是問題的問題,今天已成了大問題。今日的‘統(tǒng)派’,也非陳映真這一代‘統(tǒng)派’了,我們都要有一個重新認識臺灣地區(qū),重新認識統(tǒng)一,重新認識‘統(tǒng)派’的過程。”(《因陳映真而想起的……》)章文說的今日“統(tǒng)派”是一種泛稱,并不專指當今聲勢不大而堅持存在的“統(tǒng)左”。且以“一個中國”在臺灣為例,權作回應:
1970年代以“保釣運動”為契機,臺灣民眾的中國認同開始產(chǎn)生“中心/邊陲”的移動,而國際環(huán)境對新中國的接受與承認則全面加速這種轉變,以臺灣為中國中心的政治想象破局,這是著名經(jīng)濟學家林毅夫當年赴陸的背景。
迫于內外條件的時移勢異,蔣經(jīng)國以政權“本土化”來應對這種變局,島上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運動因此有了舞臺。至李登輝于1996年的《經(jīng)營大臺灣,建立新中原》就職演說為界,其后將臺灣作為中國邊陲的認知轉變,推往另立中心(國家)的政治想象。3年后,在李登輝授意下,蔡英文等人的“特殊國與國關系論”出爐;次年陳水扁掌權,“兩國論”在島內政治理論與實踐上相結合,并徹底而全面支配臺灣中小學的國家認同教育。2012年由于日本當局對釣魚島“國有化”的風波,臺灣民眾在這次“保釣運動”中見識到什么是中國主體性,并再難否認臺灣遭逢“去中國化”的政治操作。
2012年,臺灣“923保釣大游行”
在上述過程中,原以官僚、買辦、舊封建地主為主要成分,而號稱“革命政黨”的中國國民黨,在李登輝掌權時代發(fā)生質變,甚至有“黑金政黨”的名號。到了臺灣引進西方政黨政治后,國民黨所謂“革命政黨”的屬性已名實俱亡,其所謂“一個中國”或“一中各表”等等,自隨名實俱亡的質變而只能是選舉修辭和黨爭口號。
另外,李登輝雖然摧毀國民黨的舊有屬性,但卻承繼國民黨建構的反共“島國體制”,并縝密地在這體制內打造政治、經(jīng)濟、社會、教育等全方位的“去中國化”,比如“民主人權”、“戒急用忍”、“南向政策”、“認識臺灣”等。也是在這個歷史階段中,臺灣教育被置入“日本殖民有功論”以及“臺灣人原住民祖源論”,前者如崇拜八田與一,后者如泛南島民族意識等,其本質是建構“去中國化”的配套。
李登輝“建立新中原”以來逾20年,“島國體制”文風不動。其中,陳水扁的主要興趣在于家庭經(jīng)濟,他唯一有意義的政治覺悟是“臺灣獨立辦不到就是辦不到”;馬英九不統(tǒng)不獨整整8年,他的臨去秋波是2015年11月在新加坡對全球重申“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盡管如此,“島國體制”拜美親日反共拒統(tǒng)的性質一樣沒少,一脈相承,它并非蔡英文的原創(chuàng)。“新南向政策”只是20年前“南向政策”的復制,目的在閃避大陸的地緣政治和經(jīng)濟影響。
在“島國體制”支配下,國家認同成為臺灣幾代民眾命定的政治焦慮。臺人自出生開始接觸的環(huán)境,就是一個無所不在的國家認同視聽網(wǎng)。比如在臺北松山機場,一入境就聽到廣播說:“歡迎‘回國’!”更別說在全島范圍內,每個人自小見聞“國歌”、“國旗”、“國號”這些視聽符號的洗禮。因此,認識、接受甚至追求“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對于任何一個普通臺灣人來說,都需要智識、經(jīng)驗和心理上的跨越。這種跨越所承受的精神壓力,是一個摧毀和再建構的過程,其糾結程度不亞于叫一個“統(tǒng)派”去支持“臺獨”。
也就是說,在臺灣相較于所謂“天然獨”,“天然統(tǒng)”是更加難以置信的存在。于是面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乃至“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有人選擇裝懵或逃避,也有人相信輕易的、現(xiàn)成的“島國體制”,無論它是不是“臺獨”。
“臺獨”和“獨臺”,都是偽概念
國家作為排他性的近代文明產(chǎn)物,好幾代臺灣人被建構的的國家意識是:“臺灣就是一個國家”,不論它的稱號叫什么。于是,大陸就成為一般臺灣人國家意識中的“他者”。因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在政治邏輯上是排斥“島國體制”的概念;或者說,“一中各表”根本是一個主權互斥的偽概念。
2015年洪秀柱使出“一中同表”參選,還不勞綠營出手,就遭到藍營內部“斬立決”,正緣于“島國體制”的政治基因。有了洪這個前例,所以剛剛當選國民黨新任主席的吳敦義,日前在網(wǎng)媒公然叫“統(tǒng)派”離開臺灣到大陸去住,以免拖累2300萬同胞的話語,固然有打擊洪秀柱和收編藍營派系的戰(zhàn)術目的,但也符合“島國體制”的政治邏輯。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馬雪
-
最新聞 Hot
-
“美國幾代人的亞太布局被毀,盟友終將望向中國”
-
“我們投給特朗普,現(xiàn)在他的關稅攪亂了我們的行業(yè)”
-
美媒吐槽:全員滑跪,除了中國…
-
“別用中國的”,美國務院內部文件曝光
-
越南總理表態(tài):越美談判,不能影響其他市場
-
“關稅正在扼殺企業(yè)對美投資意愿,市場重心或轉向”
-
“談判推遲,美國又提要求”
-
換防長?“美國后院起火”
-
帶著石破茂的親筆信,他來中國了
-
斗爭升級!哈佛大學起訴特朗普政府
-
外媒緊盯中方“警告”:孤立中國,特朗普恐難如愿
-
特朗普稱未來三天公布俄烏和平方案,美媒曝細節(jié)
-
工業(yè)電化學奠基人郭鶴桐教授逝世,享年95歲
-
挑釁!英軍高官:臺海問題,準備好了
-
美元主導地位遭削弱,“人民幣必須抓住機會”
-
前十占九!“中國機構正在主導全球芯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