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睿:挺“柱”的理由已超乎選舉
關鍵字: 臺灣臺灣大選洪秀柱朱立倫換柱國民黨臺灣選舉洪秀柱“閉關”復出一個月后,藍營冒出“換柱”大戲,距離2016大選只剩3個多月,不禁使人好奇:藍營會使出比2004年“兩顆子彈”還更新奇的造勢方法嗎?這場“換柱”大戲,依據(jù)藍營內部機制,至少可延燒到10月下旬,還可依據(jù)形勢與成效,決定是否加碼,橫豎歹戲拖棚是免不了。
朱立倫說了大白話,“選舉不是只為宣揚理念,也要考慮臺灣主流民意、“立委”席次甚至是黨的生存”;“一個政黨、一場選舉,不能只為了理念,不能只顧個人成敗,不考慮其他“立委”候選人,尤其是“立委”席次…”。一個月前,洪秀柱的出關聲明強調選舉政治要講“真誠”,她說國家病了、民粹有罪云云,把個聲明會搞成品德教育的布道大會,她仍寄望于勝選與人品是正相關,這就讓藍營大員更“患柱”了。藍營大員的選舉思維不外乎民調、派系奧援、資金多寡、選后的權力和利益分配等;當然,這一切都濃縮在藍營主席說的“臺灣主流民意”??珊樾阒?月下旬率先領表參選后,就標舉和平、開放、均富、道德4條路線,這4條路線的文化、技術、經(jīng)濟和政治脈絡,無一不與中國相關,這就違背藍營主席說的“臺灣主流民意”了。
選舉是體現(xiàn)民意的一種工具,但不等于候選人聲稱的“人民當家做主”。早在上世紀四○年代,美國學者熊彼德就坦承民主政體并不把人民當家做主放在首要;作為一種政治工具,西方民主“不是也不意味任何明確意義上的人民統(tǒng)治;民主僅僅意味著人民有機會接受或拒絕將要統(tǒng)治他們的人……民主的定義即候選人自由競爭人民的選票(約瑟夫?熊彼德《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所以人民在政治學上就是選民,其旨在選主,而非做主。更重要的是,選主盡管能代表民意,卻未必能回應民意。選主出身的李、扁、馬三位,是否回應了“臺灣主流民意”?又能多大程度地體現(xiàn)“臺灣主流民意”?很值得商榷。何況,民意或民調是可操控的,例如“一邊一國”、“一中各表”、“維持現(xiàn)狀”,無一不是政治權力作用下的“臺灣主流民意”。它體現(xiàn)的是選舉政治的作用力,而未必是對民意的回應,甚至未必足以代表民意。
18世紀的盧梭以英國選舉為例,認為選民只有在選舉期間才是自由的;一旦選出議員之后,他們就是奴隸。也就是說,選舉存在悖論,人民選主來役使自己,顯然不是民主的本意。而既然勝選未必能回應甚至代表民意,那么“臺灣主流民意”又是什么?是自覺的?自主的?人造的?實存的?虛構的?原生的?派生的?若朱立倫說了算,或者蔡英文說了算,那又算什么民主?民調高低說明的是候選人政治背景和作用力的大小,洪秀柱既不訪美,也不訪日,甚至不訪陸,她憑什么在島內參選?沒有朱系、王系、馬系、吳系……奧援,她怎么“全力團結爭取勝選”?如果勝選就意味“臺灣主流民意”的體現(xiàn),則恰恰說明“臺灣主流民意”是大國角力和黨派利益分配下的產(chǎn)品,從而說明“臺灣主流民意”的非民主性。那么,洪秀柱的4條路線反而成了臺灣的民主方向;她若被換掉或敗選的臺灣民主意涵,從而也就不言可喻了。
李光耀說過臺灣民意或民調是沒有意義的操作,正是從包藏人造而派生的“臺灣主流民意”的宏大結構來說的。若去年臺北學運意味“臺灣主流民意”的展現(xiàn),那么它的進場和收場就說明美國意志才是“臺灣主流民意”的作用力;馬英九既然說了不算“臺灣主流民意”,洪秀柱又豈能滿足“臺灣主流民意”?正因為她的非“臺灣主流民意”,才會走向與藍營高中課綱屈服于“慰安婦自愿論”和“日本殖民合理論”相反的道上。也正因為“臺灣主流民意”是沒有意義的反民主操作,所以統(tǒng)獨民意支持馬扁上臺的結果卻是不統(tǒng)不獨;“維持兩岸現(xiàn)狀”與其說是代表蔡英文等人的“臺灣主流民意”,毋寧謂是太平洋兩岸大國對比下的當前局限。洪秀柱體認到這種局限將促使臺灣無所作為地趨向疲軟,或因而導致分離主義驅使臺灣走向“殉道”之途,所以她的和平主張沒有顧及到作為“臺灣主流民意”真相的華府、東京、黨派、“立委”……也就是說,洪秀柱把2016大選當作理念平臺,當作改變藍營生態(tài)和臺灣生機的唯一救贖,所以她不去華府“辟室密談”,也不去東京尋求“安全合作”。她的類宗教情操是可敬的,她的政治局限又是可憫的。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李楚悅
-
換防長?“美國后院起火” 評論 93美元主導地位遭削弱,“人民幣必須抓住機會” 評論 195前十占九!“中國機構正在主導全球芯片研究” 評論 165羅馬教皇方濟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國崛起” 評論 118“原來,中國早就有預判” 評論 255最新聞 Hot
-
換防長?“美國后院起火”
-
帶著石破茂的親筆信,他來中國了
-
斗爭升級!哈佛大學起訴特朗普政府
-
外媒緊盯中方“警告”:孤立中國,特朗普恐難如愿
-
特朗普稱未來三天公布俄烏和平方案,美媒曝細節(jié)
-
工業(yè)電化學奠基人郭鶴桐教授逝世,享年95歲
-
挑釁!英軍高官:臺海問題,準備好了
-
美元主導地位遭削弱,“人民幣必須抓住機會”
-
前十占九!“中國機構正在主導全球芯片研究”
-
誰將繼任教皇?
-
石破茂再發(fā)狠:不打算唯命是從
-
國際乒聯(lián)最新排名:雨果升至男單第3
-
最高竟達3500%!劍指中企,美國又動手了
-
“美國自毀前程,中國肯定樂壞了”
-
男子早高峰爬上獵德大橋頂部,廣州交警回應
-
特朗普再次抨擊鮑威爾:美國幾乎沒有通脹,他總是降息太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