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宏嘉:韓國人還記得“訓民正音”的初心嗎?
關鍵字: 韓文節(jié)韓國憲法法院徽章漢字文化圈訓民正音民族主義諺文禁亂大韓文典【文/ 觀察者網(wǎng)專欄作者 王宏嘉】
每年的10月9日是韓國的韓文節(jié),為迎接今年的韓文節(jié),韓國最高司法機關憲法法院宣布,從當天起將其徽章上的漢字“憲”更換為韓文“??”,從而引發(fā)了漢字文化圈國家的熱議。
其實這已經(jīng)不是韓國政府在第一次在政務符號上進行“漢字廢止”的行動了,早在2003年,就有114名國會議員將自己的名牌由漢字改成韓文,隨后國會大禮堂的議長名牌也已被修改為韓文;2005年,時任漢城市長李明博宣布,將首都“??”的漢文譯名改為其音譯“首爾”;2014年,韓國國會的會徽中的漢字“國”被改成了韓文的“??”;另外,自2010年起的光化門匾額題字之爭更是直到今天也無法徹底解決。
那么究竟是為什么讓漢字在當下的韓國處于一個如此尷尬的地位?又是為什么韓文會在大韓民族塑造其民族自尊心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而如此去除漢字,實現(xiàn)徹底的韓文化行為又對韓國造成了怎樣的影響?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從韓文發(fā)展的歷史一步步說起。
更改前后的韓國憲法法院徽標
長久以來,朝鮮半島雖有本土語言,卻沒有記錄語言的文字。由于其地處華夷世界邊緣,再加之其祖先也系出中國(箕子朝鮮),因此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相應地也逐漸采用漢字作為其語言的表意文字。
668年,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統(tǒng)一朝鮮半島,并向唐朝稱臣納貢,以此奠定了漢字在朝鮮半島國家“官方文字”的地位。此后作為中國諸王朝的的藩屬國以及 “東亞漢字文化圈”的小軸心,朝鮮半島國家逐步奠定了朝鮮語發(fā)音,漢字表意的獨特語言文字系統(tǒng)。
不過,朝鮮半島國家僅借用了漢字作為單純的表意符號,而非系統(tǒng)地將本土朝鮮語與漢語在語法等方面進行融合,仍然固執(zhí)地堅持其特有的語言表述方式,漢字的適用對象是漢語的音韻體系,并不適用于朝鮮語較為原始的語音體系和語法結構,因此勢必會產(chǎn)生諸多不便之處。
為了應對兩種語言間的隔膜,朝鮮逐漸衍生了一種借用漢字的音和意來標記朝鮮語的一種特殊的文字形式,名為“吏讀文”,即在書寫句子時一般都按朝鮮語的語序,不過添加用漢字標記的表示語法意義的附加成分。相傳吏讀文為朝鮮新羅時期儒生薛聰整理前朝歷代漢字文獻所創(chuàng)制。
吏讀文在朝鮮廣泛應用于政府工作文書,也在命名固有的人名地名和專有名詞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此后,又逐漸發(fā)展使用吏讀文應用于記載文章,記錄歌曲,撰寫書目等領域,例如眾所周知的朝鮮《大明律》便是由這種方式翻譯而成的。
吏讀文的使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語言表達困難的問題,但也有這一些致命的缺陷:第一,吏讀文沒有脫離漢字的基本框架,無法徹底解決用漢字記寫語言系屬完全不同的朝鮮語所存在的問題。第二,吏讀文文言分離,對于使用者的漢文水平要求極高,這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古代社會,大大限制了使用吏讀文的群體數(shù)量。
進入15世紀,李氏朝鮮世宗大王有感于朝鮮周邊的蒙古,女真,契丹,日本諸國皆有其獨立的書寫文字,深感本國長久以來不求甚解地使用漢字尤其不便于行政處事以及文化傳播。由于朝鮮語主音,漢字表意,為了消除兩者之間直接轉換的溝壑,因此世宗召集群臣,提出創(chuàng)制一種可以在朝鮮發(fā)音和漢文音韻的基礎上的,能夠精確標記口語的表音文字,并以此作為二者之間的銜接,以簡化使用漢語的難度,更好地推廣文字在朝鮮全國的傳播。
這種文字即所謂的“訓民正音”,也就是就是當下韓語所使用的“諺文”的原型。放在今天來說,諺文可以被理解為我國的漢語拼音或者日語中的假名之類的表音符號,不具備表意的屬性。在此筆者認為,理解并且辨別當下韓國政府在韓文問題上的一系列作為,必須首先了解“訓民正音”創(chuàng)制前后的目的,意義以及局限。
朝鮮世宗李裪,1418年至1450年在位,期間南征日本,北擊女真,鞏固了朝鮮政治版圖。另外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生產(chǎn),鼓勵科技發(fā)明,調節(jié)農(nóng)稅,改革歷法。被韓國人視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統(tǒng)治者。
朝鮮世宗李裪,1418年至1450年在位,期間南征日本,北擊女真,鞏固了朝鮮政治版圖。另外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生產(chǎn),鼓勵科技發(fā)明,調節(jié)農(nóng)稅,改革歷法。被韓國人視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統(tǒng)治者。
1446年,“訓民正音”正式在朝鮮頒行,世宗大王在其御制中說道:
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為此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易習,便于日用耳。
《朝鮮王朝世宗實錄卷百十三·世宗28年9月29日·甲午》
另外,參與“訓民正音”制定的官員成三問也表示:
我東方在海外,言語與中國異,因譯乃通,自我祖宗事大至誠……既作訓民正音,天下之聲,始無不可書矣,于是譯洪武(即明太祖朱元璋年號)正韻,以正華音。
《東文選卷九十四·序·童子習序》
可見,“訓民正音”遠沒有今日韓國歷史學家所描述得那么富有“民族主義”的意味,朝鮮作為中國的藩屬國,“事大主義”是其處事的基本原則,當然也包括使用好天朝文字,站在世宗大王的角度上來看,傳統(tǒng)的兩種文字記述方式不便于理解使用漢字,因此創(chuàng)制“訓民正音”,其基本出發(fā)點絕非擺脫漢字或者說中華文化的束縛,而是更便利,更廣泛地在朝鮮推行使用漢字。
對于朝鮮士林以及學界而言,使用“訓民正音”讀解漢字,可以更為有效地幫助他們學習理解中國文化,逐步擺脫其原生的夷狄身份地位。
“訓民正音”(后文均簡稱為諺文)的發(fā)展歷程也著實非??部溃雷谕菩兄V文還不到半個世紀,便在李朝史上第一位昏君燕山君統(tǒng)治期間遭受了重大挫折。據(jù)說曾有朝鮮臣子使用諺文上奏燕山君批判其苛政,民間也有民眾用諺文宣傳其暴行。
由于諺文被其視為“粗鄙之語”,震怒之下的燕山君下令直接全面廢止諺文,并查抄焚毀大批諺文史籍,史稱“諺文禁亂”?!爸凶诜凑焙?,雖然諺文的使用得到了恢復,但世宗朝的部分諺文版例從此佚史,所以直到今天,在韓國民眾民族自豪感中占據(jù)很大地位的韓國諺文,其最早發(fā)源和創(chuàng)制方式仍是韓國學界炙手可熱的爭議話題。
諺文的頒行,在漫長的朝鮮歷史中,或者說在李氏朝鮮前期時代,僅僅作為一項普通的文化改革事件,并未激起多大的波瀾。諺文誕生后也并未取代漢字的地位,而且還遭受了許多兩班大臣的激烈反對,在以華夷秩序主導的東亞世界,實行諺文被視為一種向著“中華化”的逆行,無異于將朝鮮重新引至“夷狄之國”。
因而諺文雖然理論上在全國推行,實際上的使用卻并未有著實際的增長,漢字和吏讀文仍然占據(jù)了書寫文字的主導地位,而世宗本人在擴大諺文使用量方面也并未實施任何政令。李朝三大史料集《李朝實錄》、《承政院日記》以及《日省錄》皆由漢字編纂。
訴訟、告示等官方行政文書仍使用吏讀文書寫。諺文的使用主要局限于翻譯和纂輯佛教和儒家經(jīng)典、語言文學、農(nóng)醫(yī)書等。諺文真正發(fā)揮其作為一種輔助識讀漢字的工具作用,并在民間廣泛流行,也要等到壬辰戰(zhàn)爭結束后的17世紀了。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武守哲
-
最新聞 Hot
-
“眼下是美國痛感更強、壓力更大,想重回談判桌”
-
“他倆激烈爭吵,姆努欽還被拉出來鞭尸”
-
哈梅內(nèi)伊表態(tài)
-
尷尬!萬斯舉起獎杯,底兒掉了......網(wǎng)友:美國制造?
-
“華裔科學家五年前在美墜亡,與美方調查有關?”
-
“特朗普,白日做夢”
-
英國人也火大:中國對特朗普的評價,很難不贊同
-
義烏有信心挺過去,心疼美國一秒:他們上哪兒找襪子?
-
美財長污蔑中國“奪走”拉美礦權,中方駁斥
-
果然,又威脅歐洲:中國還是美國?
-
搖擺州共和黨人急死:中國都說奉陪到底了…
-
“美對華牛肉出口停滯,澳大利亞火速補位”
-
“美國客戶急電:SOS!90天內(nèi),能發(fā)多少發(fā)多少”
-
AI生成“吉卜力風格”圖片席卷網(wǎng)絡,爭議來了
-
“彪馬叔”挨批:吃頓飯的功夫,你就被特朗普耍了?
-
恐遭監(jiān)視,歐盟為赴美出差高官發(fā)放一次性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