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頻繁“換帥”飲鴆止渴,英國告急出路何在?
最后更新: 2022-10-22 22:42:42【文/觀察者網(wǎng) 王慧、劉騫、張菁娟 編輯/馮雪】沒有一點點防備,也沒有一絲絲顧慮,又一個英國首相辭職了。
特拉斯,英國第56任首相,任期45天,是目前為止英國歷史上最“短命”的首相。
其代表作“迷你預算案”引發(fā)英國金融市場大幅震蕩,帶來“股債匯”三殺局面,憑一己之力讓英國股票和債券市場一個半月內(nèi)蒸發(fā)至少5000億美元。
特拉斯辭職為起起落落的英國政壇再添“抓馬”劇情。今年剛當上爸爸的英國天空新聞編輯艾倫·麥吉尼斯(Alan McGuinness)發(fā)推調(diào)侃:
“我兒子的一生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4位財政大臣,3位內(nèi)政大臣,2位首相和2位君主。我兒子今年4個月大。”
英國民眾可真是太難了。
他們的首相幾天前剛剛為其制定經(jīng)濟政策時犯下錯誤道歉,但拒絕辭職,她聲稱自己“是一個斗士而非輕言放棄者”......
辭職為何如此猝不及防?
“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事情,”英國廣播公司(BBC)首席政治記者尼克忍不住感慨,這真是“閃電般的速度”。
復旦大學國際關(guān)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國際政治系教授殷之光告訴觀察者網(wǎng),這樣的事情早有先例?!凹s翰遜辭職前幾天,也強烈表示自己不可能辭職。但他和特拉斯一樣,在和英國議會下院保守黨議員團體‘1922委員會’主席談話之后都很快辭職了。”
殷之光認為,導致特拉斯突然下臺的主要原因是保守黨黨內(nèi)因素,他解釋道:
在“脫歐”之后,保守黨本身就面臨著一場意識形態(tài)危機,黨內(nèi)部分成了非常多的小碎片,有人支持“脫歐”,有人支持留歐,有人支持社會福利政策,有人支持減稅。徹底分裂化的結(jié)果是失去共識,導致黨內(nèi)很難推出一個能調(diào)和各派不同利益沖突的力量。最終,保守黨選擇了特拉斯這樣一個相對比較弱的領(lǐng)導人在前臺。這樣一來,背后那些不同力量的斗爭就能以他們熟悉的方式延續(xù)下來。
因此,保守黨領(lǐng)袖在政府里掣肘頗多,除了要平衡各派勢力,還要考慮那些沒有獲得內(nèi)閣席位的后座議員們(back-bencher)。而“1922委員會”代表的就是這類人,一旦他們開始“反叛”,保守黨領(lǐng)袖的位子就坐不住了。
“從特拉斯的從政經(jīng)歷、競爭上崗的過程和展現(xiàn)出來的能力來看,她是在保守黨內(nèi)某種勢力的支持下上臺的,黨內(nèi)的政治根基并不穩(wěn)。”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說。
他認為,特拉斯在出現(xiàn)政策失誤之后,保守黨從維護執(zhí)政地位的角度出發(fā)放棄她,也是在情理之中?!熬拖裉乩怪盀榱送旎芈曌u,放棄科沃滕一樣?!?
當?shù)貢r間10月14日,在激進的經(jīng)濟政策引發(fā)金融動蕩及強烈抨擊后,為了保住首相位置,特拉斯宣布將其堅定盟友、財政大臣克沃滕解職。
當?shù)貢r間10月20日,特拉斯發(fā)表辭職聲明,宣布辭去英國保守黨黨首職務和英國首相職務。圖源:澎湃影像
下一棒,誰接?
英國民調(diào)公司YouGov10月18日發(fā)布最新報告顯示,特拉斯在英國民眾中的支持率已經(jīng)降至10%,55%的受訪英國保守黨成員希望特拉斯辭職。
而在適合接替特拉斯的人選中,前首相約翰遜獲得的支持最高(32%),其次則為前財政大臣蘇納克(23%)與國防大臣華萊士(10%)。
然而,從下一任首相的產(chǎn)生流程來看,似乎和民意沒有很大關(guān)系。
目前,保守黨已經(jīng)開啟新黨魁和首相的提名,提名將于英國夏令時10月24日14點關(guān)閉。
要參加競選,候選人需要至少100名保守黨議員提名。這遠遠高于上次競選,當時只需要20個提名。由于保守黨目前有357名議員,最多只有3名候選人能夠被提名。
屆時如果只有1人達到100票的門檻,他將成為下一任保守黨黨魁,然后成為新首相,無需進行下一階段競爭。
如果有3名候選人,得票最少的候選人將直接被淘汰。保守黨議員將在當日夏令時18點30分至20點30分之間對剩下的兩名候選人進行指向性(即顯示議員傾向的)投票, 結(jié)果會在同一天的21時出來。
如果在指示性投票后沒有人退出,全體保守黨黨員將參加網(wǎng)上投票來決定獲勝者。在黨內(nèi)成員投票結(jié)束之前,兩位候選人有望參加一場電視辯論,獲勝者將于10月28日產(chǎn)生。
圖源:BBC
“對于保守黨來說,最理想結(jié)果是只有1個候選人符合要求,這樣就不用投票了,花費時間最少,”殷之光說,最好就像特蕾莎·梅上臺時一樣,其他人都被淘汰,只有她一個候選人,然后順理成章得做了首相。
不過,目前從理論上看,一切皆有可能,約翰遜、蘇納克兩人的呼聲似乎更高一些。
崔洪建認為,蘇納克應該是最合適的人選。
“導致特拉斯下臺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她在經(jīng)濟政策上的失誤。因此,從對經(jīng)濟政策的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考慮,蘇納克很適合接替特拉斯,解決她留下的爛攤子,”崔洪建解釋道,但是,從政治操作層面來說,蘇納克也有很多的缺點可以被他的對手所利用。
“現(xiàn)在,無論是保守黨還是英國政治,最大的問題是:更能迎合和討好民眾的政客似乎更有市場,像蘇納克這樣有技術(shù)官僚背景的政客并不討喜,而且他本人還有一些所謂的被英國傳統(tǒng)政治所詬病的一些問題,比如他的移民后裔背景等等?!?
崔洪建認為,接下來要看保守黨如何平衡,看保守黨議員能多大程度上真正從維護保守黨或英國利益的角度考量,而不是受到政治派系的影響。
殷之光也認為,目前看來可能性比較大、比較保守的選擇只有蘇納克。但他也強調(diào),對于保守黨來說,未來最重要的事情是大選。
眼下,保守黨的支持率正一路走低。
據(jù)“政客”新聞網(wǎng)歐洲版報道,10月20日最新民調(diào)顯示,保守黨在英國民眾中的支持率下滑至21%,而反對黨工黨則上升至53%。
因此,對于下一任首相來說,他(她)“需要盡快扭轉(zhuǎn)民眾,包括保守黨黨員對保守黨精英層的失望情緒,修復民眾對保守黨的信心。這一繼任者可能會把目標設定在確保保守黨能夠順利執(zhí)政到2024年的選舉之前,但是從約翰遜和特拉斯接連受挫來看,完成這個任務的難度很大?!贝藓榻ǚ治龅?。
蘇納克在競選集會上 圖源:澎湃影像
標簽 特拉斯辭職-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王慧  劉騫  張菁娟 
-
38.6%!中國對全球經(jīng)濟增速貢獻超G7,華春瑩:可以永遠相信中國
2022-10-22 21:55 中國經(jīng)濟 -
中國政府專家組圓滿完成任務后從巴基斯坦回國
2022-10-22 21:14 巴鐵 -
嚇唬“表現(xiàn)差”的小孩,他們被指控虐待兒童
2022-10-22 20:22 美國一夢 -
馬克龍批美國:賣給我們,卻那么貴
2022-10-22 19:35 法國見聞 -
赫爾松記者剛要撤,烏軍集束彈炸了…
2022-10-22 16:58 -
“不排除烏克蘭難民得睡大街”
2022-10-22 15:59 -
伊朗海軍宣稱俘獲兩艘美國無人艦艇,美軍:消息不實
2022-10-22 15:36 -
歐盟領(lǐng)導人妄評二十大和中國政策,中方駁斥
2022-10-22 15:32 中國外交 -
中方:要全力遏制俄烏局勢外溢影響
2022-10-22 15:21 烏克蘭之殤 -
加拿大“最嚴控槍令”生效:禁止手槍銷售、購買和轉(zhuǎn)讓
2022-10-22 14:28 -
意大利迎來首位女總理
2022-10-22 12:51 -
印度一病人輸血后死亡,醫(yī)生:輸?shù)氖恰肮?/a>
2022-10-22 12:42 -
國家能源局局長視頻會見沙特能源大臣,雙方將加強在能源領(lǐng)域的合作
2022-10-22 11:33 能源戰(zhàn)略 -
班農(nóng)因“藐視國會”被判4個月監(jiān)禁,特朗普同日收到國會傳票
2022-10-22 11:26 美國一夢 -
德國不應在中美之間“自殘式”選邊站
2022-10-22 08:52 -
“白俄羅斯無意與任何人開戰(zhàn),也不需要戰(zhàn)爭”
2022-10-22 08:46 -
美國新增感染17498例、死亡371例
2022-10-22 07:42 美國一夢
相關(guān)推薦 -
“美國在糧食安全上的砝碼少了,中國安心了” 評論 66“中國越抓緊,西方越焦慮” 評論 87比美國更快?“這將成為中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評論 271三季報全公布,10省份增速超上半年 評論 102最新聞 Hot
-
“某些國家話說得很滿卻沒行動,中國正相反”
-
“我們幾乎轟炸了整個中東,卻一無所獲”
-
布林肯:美國的系統(tǒng)已經(jīng)崩潰
-
白宮把他這段發(fā)言記錄改了,共和黨人:涉嫌違法
-
“美國在糧食安全上的砝碼少了,中國安心了”
-
他無視北約:我們愛見誰就見誰
-
比美國更快?“這將成為中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
哈里斯:特朗普一句話冒犯了女性,冒犯了所有人
-
詹姆斯:支持哈里斯
-
秘密赴美訓練卻被美軍曝光,臺當局“頗感頭痛”
-
“中國越抓緊,西方越焦慮”
-
“中國工業(yè)制造規(guī)模是美國三倍!不拉上盟友,怎么競爭?”
-
面對恐怖主義,美媒卻如此挑撥中國和“巴鐵”
-
德國外長訪華遭冷落?真相是…
-
美媒發(fā)現(xiàn)中國雙航母“亮點”:殲15B和殲15D已服役
-
以色列拿到情報:伊朗要動手了,或在美國大選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