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魯中國女生張小弛給非洲難民建學校,想挑戰(zhàn)西方慈善模式
關鍵字: 耶魯大學張小弛耶魯中國女生張小弛卡庫馬難民營觀察者網:在肯尼亞接觸了難民之后,認識上與上課時有什么不同?
小弛:在媒體、網絡、以及任何關于難民報道的文章中,很多人希望大家了解到難民的情況,所以總是在說難民的生活有多么無助,難民有多么可憐。
但當我真正去了難民營后,我確認了難民本身具有的無限潛能。這深刻的證明了我一開始的觀點,那就是難民需要的并不光是關于他們生活情況的介紹,難民更需要的是正面的新聞,讓人們意識到他們所具有的能力。如此一來,人們會愿意給難民更多的機會,愿意讓難民去發(fā)揮這些能力,并可慢慢以一個非常簡單的東西去成就自己。
卡庫馬難民營的剛果教堂,人們每周都會來做禮拜。每一座教堂都是當地人花幾年時間籌錢,并逐漸完善
觀察者網:中國人去做這種難民救助還是相對較少的,非洲民眾對中國人有什么印象和態(tài)度?
小弛:中國對于難民的救助確實非常少,我覺得中國的NGO和慈善還在一個探索階段,這也是我后來成立了NGO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在美國成立了一個NGO,一是為了挑戰(zhàn)西方國家這種既定的慈善模式,探索一條新的道路。二是為了探索中西結合的慈善形式,以中國人獨特的視角結合在西方學到的慈善管理,來挑戰(zhàn)西方現(xiàn)有的慈善活動。這是一個帶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社會創(chuàng)新以及慈善運營模式。
我們是一群在非洲認識的中國留學生,在美國一起創(chuàng)立了NGO并做社會創(chuàng)新。現(xiàn)在跟聯(lián)合國也有非常多的合作,希望將中國人這種新型慈善探索的模式運營到西方社會,并造成一定的影響力。
我在非洲很大的體會是,非洲人非常喜歡中國人,我不是很確定非洲的其他國家,但至少在肯尼亞以及在這個難民營,他們對于中國人有一個特殊的親近感。因為他們覺得,白人在這里做的,尤其是這種西方既定的慈善活動,白人都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形式來幫助他們。
西方國家即便跟當地政府合作,或跟當地小的NGO合作,總是會把一些自己已經有的體系照搬過來,然后說一定要按照這個體系。就好似我給你了這個好東西,你就一定要按照我們的好東西去做。但西方國家并不會真的去了解當地人的想法和當地人的實際情況,所以很多時候當地人會對白人產生排斥感。
我在非洲時,當地人最常跟我說,“哇你跟那些白人很不一樣,你會跟我們聊天,而且你從來不會命令我們。”他們覺得跟我做朋友很開心,這也是為什么他們對中國人會有一個本能的親近感,因為中國人在前往非洲時很少會帶有西方的這種眼光,所以他們認為中國人對當地人更尊重,他們也就會相對的更加尊重中國人?!?
目前,中國的技術在非洲非常發(fā)達,所以肯尼亞人和我在難民營遇到的人都認為中國是世界科學技術的頂尖。我跟他們在一起時,他們總在跟我討論我的手機怎么樣,中國的互聯(lián)網在非洲有了什么新的發(fā)展,所以我覺得這也是中國政府努力得到的效果。
張小弛與朋友的合影。這些年輕人都在穆扎貝成立的難民組織里工作,本身也是難民,來自不同的國家。最左邊的女孩4歲就逃至卡庫馬,受過教育,但沒有機會離開難民營讀大學,目前在難民營教授英語,并管理著十幾位英語老師
觀察者網:具體是怎樣“挑戰(zhàn)了西方既定的慈善模式”?新在哪里?
小弛:西方的公益項目運行模式長期以來一直受到質疑,是因為很多大型NGO在形成一套體系之后,很少有創(chuàng)新和變通,也很少深入了解項目當地的真正情況和需求、作出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計劃。
因此,很多大型NGO在前往發(fā)展中國家運行項目時,并沒辦法尊重當地文化、針對當地情況作調整,以快速進行為、快速結束、快速統(tǒng)計、擴大影響力為目的,時常會在項目期滿、離開項目運行地時留下問題和后患,或者在離開之后,讓一切改變戛然而止。
我們則恰恰相反。我們會與當地NGO合作,深入調研當地真實情況與需求,在尊重當地NGO的能動性與自主性的情況下,為他們擴大影響力、進行創(chuàng)新和實驗,并且保證在我們離開之后,當地的NGO依然可以獨立地持續(xù)發(fā)展,讓項目長期運行下去。
2016年冬天我第二次回到卡庫馬難民營時,穆扎貝對我說,在他組織成立以來的六年里,因為接受英國和美國幾個NGO的贊助,他一直按照對方的要求完成項目,而我和他合作的方式第一次讓他覺得,所有項目都是他真真正正在領導、計劃、發(fā)展,這一點讓他和他的團隊都覺得很有前進的動力。
作為學生,我自己也并不夠資格過多評價,但就我從中學時代開始參與的很多公益項目來看,我覺得很多時候“尊重”是公益項目里最被忽視的一點,但也是對我來說公益項目里非常重要的品質。
觀察者網:歐美的慈善體系相對成熟,它們是怎樣支持民間或學生慈善活動的?如何提供資金?中國是否有借鑒之處?
小弛:我對西方國家慈善活動一直存在一些質疑,這也是為什么我和一群在美國和歐洲的中國留學生成立了我們的NGO,我們希望探索有中國社會創(chuàng)新的一條道路。
但在美國尋找資金支持確實非常容易。首先,我們會尋找西方國家能合作的機構,然后將我們的規(guī)劃展示給他們。這些機構愿意合作的話,就可以利用他們已經存在的體系跟我們進行合作,然后討論新的發(fā)展方向以及資金的運營。
國內方面在這點上比較欠缺,因為目前尚未有一套成熟的體系。目前我在國內籌錢是通過一些國內的教育機構。
在張小弛與幾位中國留學生共同發(fā)起的NGO中,陳清源經驗最為豐富,她目前在美國加州工作
中國有很多青少年非常愿意參加公益活動,但因為中國沒有太多的例子,所以很難學到具體想法。比如一個叫王潤邦的高中生,在山東和北京長大,剛剛開始他的高中留學生涯。他一直對公益充滿激情,所以總在積極尋找機會。在聽說肯尼亞難民營的情況后立刻決定親自前來了解情況,并與我和難民們同住了一周。
王潤邦付出了很大努力,在了解到穆扎貝和他的難民組織的潛力后,產生了很多創(chuàng)新想法。他也在回國后用了極大的努力和熱情為項目宣傳、籌資,成功為學校的建設籌到了二十萬元的資金,目前正在一筆一筆按月支持工程進展。
有很多充滿激情的中學生都在尋找做公益的機會、力所能及地提供各自的資源。像王潤邦這樣抓住機會就敢于立刻邁出第一步、并在切實了解當地情況后產生很多很好的想法,都是具有無限潛力的人,我覺得很值得敬佩。
王潤邦和卡庫馬難民營的朋友
美國并不具這樣的力量:這樣家庭條件非常好、非常愿意做公益,還非常相信我的想法、我的解說,并非常愿意跟我一起來奉獻力量的一群人。
所以我非常希望能夠在中國建立一套成熟的體系,然后讓更多人、更多的個體變成一個集體,能夠系統(tǒng)化的把我們所有的資金、資源結合起來。就像美國一樣用一套非常成熟的體系,以非常簡單的方式,把資金用來幫助各種慈善活動。
觀察者網:與難民親身接觸之后,對于難民問題會不會有比一般人更深的感悟?
小弛:我確實會有很多更深的感悟,因為我在難民營待了兩個月。去年圣誕節(jié)時我又回到難民營,在那里待了兩周并看了我們項目的進展。我在那邊交了很多朋友,跟他們天天在一起。聽他們講他們的故事,會讓我覺得我會有一種跟別人不一樣的體驗,因為我沒有通過屏幕、文字去了解他們。我是真實的跟他們每天面對面每天一起吃一起住了解他們。
所以我會跟他們有很多情緒上的共鳴跟連接。我也會因此更加愿意幫助他們,希望尋找新的方式來改變現(xiàn)在幫助難民的體系。
大部分難民從未見過中國人,張小弛的窗外常常有好奇的孩子
有許多人不愿意去幫助難民,是因為他們覺得難民之所以會成為難民,自身有很大原因。但我這次深刻體會到難民的無力感,因為他們成為難民實際上是完全無辜的,完全是因為國家的迫害。其中包括有在難民營當中誕生的嬰兒,還有4、5歲的小孩要獨自一人逃離祖國,然后一個人在難民營生存。
這種完全無辜的人讓我有種很深的無力感,也是我非常愿意幫助他們的原因。我覺得任何人看到都會覺得,他們并不是真正應該擁有這樣的生活,他們應該都擁有更好的生活。
所以幫助難民的方式,其實并不算幫助他們吧,我不是很喜歡用“幫助”這個詞,可能更多是給他們一個推動力跟機會,讓他們進行生產活動,因為他們可以為所在的任何社會貢獻很多。我覺得很多人需要更加明白一點,如果一個國家接受難民,其實并不是這個國家在完全幫助難民,他們只是在給難民一個機會,而難民之后會反過來為這個國家做貢獻,這是我非常相信的一點。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隆洋
-
真急了!“白宮擬成立涉華關稅應急工作組” 評論 27這場貿易戰(zhàn),美國就是個“紙老虎” 評論 74特朗普也直說了:不行,就放棄 評論 230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國談成 評論 239“英偉達很急:別再卡了,中國自研芯片已突圍” 評論 147最新聞 Hot
-
真急了!“白宮擬成立涉華關稅應急工作組”
-
黃仁勛訪華盼繼續(xù)合作,特朗普回應
-
中國男子在TikTok“神評”美國關稅,米爾斯海默秒答:贊同
-
“內地電影票房過億那一刻,香港電影就被顛覆了”
-
美國稅局代理局長剛上任三天就被免,“貝森特抱怨他是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說了:不行,就放棄
-
“中國深知‘廣場協(xié)議’是致命的,特朗普別想了”
-
“中國稀土,關乎美國人生死”
-
美軍高官著急:中國速度太快了,是美國3倍
-
德銀:中國客戶減持美債,轉頭買歐洲資產
-
美國對中國再下黑手,“黃仁勛道出最大擔憂…”
-
跟特朗普談,拿中國當籌碼?英財相:蠢死了
-
加總理揚言:除了中美,還有其他人
-
美方將不再斡旋?梅德韋杰夫喊話歐盟:學著點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國談成
-
“英偉達很急:別再卡了,中國自研芯片已突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