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沖:“漢魏革命”視野下的漢獻帝:一個遲到的“復仇”
分享到:范曄《后漢書》中的獻帝書寫
前文從《獻帝傳》和《獻帝起居注》的佚文中辨識出了曹魏王權與獻帝朝廷兩種聲音。雖然后者在都許之后就逐漸被前者壓制以至于銷聲匿跡,但二者無疑都從屬于特定的政治勢力。在他們?yōu)楂I帝設定的旅途中,獻帝本人雖然戴著略有不同的假面,穿著略有不同的華服,重復發(fā)出略有不同的話語,作為“道具”的身份卻是一致的,可謂另一種意義上的“殊途同歸”。
我們有機會聽到獻帝自己的聲音嗎?縱然他無法選擇自己的旅行路線,可是否有人能在途中記錄他個人發(fā)出的聲音,而非類似“玉音放送”的臺詞?
答案似乎是現成的。建安十九年(214),獻帝皇后伏氏家族謀反事發(fā),曹操派尚書令華歆勒兵入宮收捕伏后。熟悉《三國演義》的讀者腦中大概都能立刻浮現出相關畫面。事實上其時伏后與獻帝間的對話,早已在范曄《后漢書·獻帝伏皇后紀》中長久回蕩:
后被發(fā)徒跣行泣過訣曰:“不能復相活邪?”
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
顧謂郗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
一個極具沖擊力和畫面感的告別。在這里,獻帝不再是那個為曹魏王權或獻帝朝廷盡責表演的完美傀儡,而是發(fā)出了面對悲劇命運的掙扎之聲。短短三句話,在為獻帝博得無限同情的同時,也將“漢賊”的十字架牢牢釘在了曹操的背上。
感動之余,還是應該想想這聲音來自何方。畢竟范曄撰《后漢書》已在獻帝之后兩百余年。如劉知幾《史通》評論所言“博采眾書,裁成漢典,觀其所取,頗有奇工”,范曄的獨斷體現在他的取材整合,而非憑空杜撰。上述伏后訣別段落,事實上一見于東晉袁宏《后漢紀》,二見于西晉張璠《后漢紀》,三見于吳人所撰《曹瞞傳》。追溯史源的結果,居然來自曹魏的敵國孫吳一方。
同樣性質的聲音,在《后漢書·獻帝伏皇后紀》中還出現過一次。在敘述獻帝都許“守位而已”、“其余內外,多見誅戮”之后,獻帝對入殿中朝見的曹操說:
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
以天子之尊對曹操如此言說,即使只是傀儡,分量之重可想而知,何況地點是在許都獻帝宮中。曹操聽后果然“失色,俛仰求出”,出宮后“顧左右,汗流浹背,自后不敢復朝請”。
這段文字尤其是獻帝之語凸顯了為曹操所挾的天子之窘迫,但又殘存些許自尊,與其后伏后訣別之際的無奈悲憤構成了一個連續(xù)的敘述,應是出自同一種立場的書寫。顯然,作為當事人的曹魏一方和獻帝一方,都不是作者。前者不會如此黑化自己,后者即使想寫或者已經寫了,也沒有機會留下來。
范曄的上述文字可能襲自習鑿齒《漢晉春秋》。《太平御覽》卷九二《皇王部·孝獻皇帝》保留了一段與范書所述(自“獻帝都許,守位而已”至“自后不敢復朝請”)幾無差別的文字,注明來自《漢晉陽秋》。如所周知,習鑿齒在東晉中期撰作的這部作品,一反西晉時陳壽《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tǒng)、蜀吳為僭偽的立場(這也是西晉的官方立場),以蜀漢為繼承東漢的正統(tǒng),曹魏則變成了非正統(tǒng)政權。上述文字背后的政治立場與習鑿齒這一是蜀非曹的正統(tǒng)觀正相一致。
實際上《漢晉春秋》也是有所本的,即《獻帝春秋》(相關佚文見于《說郛》卷五九)。此書為孫吳袁曄的作品,因多載傳聞,被裴松之斥為“凡諸云云,皆出自鄙俚,可謂以吾儕之言而厚誣君子者矣。袁暐(曄)虛罔之類,此最為甚也”??梢韵胍?,這種借獻帝之口渲染曹魏王權之非正統(tǒng)的小道故事,最為敵國朝野所津津樂道??此瞥鲋讷I帝個人,不過是另一版本的“臺詞”而已。
顛倒之旅
對“獻帝旅行記”的梳理暫告一段落。可以看到,旅程自獻帝即位就同步開啟,由士人精英創(chuàng)制的《獻帝起居注》,陪伴了獻帝的西遷與東歸。建安元年(196)與曹操合流后,一方面獻帝朝廷的聲音被逐步壓制,一方面曹魏王權開始主導對獻帝時代的歷史書寫,漢魏禪代后更是以修撰國史的方式加以強化。《獻帝傳》即誕生于這一進程中,與明帝青龍二年(234)獻帝死后謚曰“孝獻”、陵曰“禪陵”互為表里,共同組成了譜寫曹魏王權正當性的莊嚴和聲。
然而魏晉禪代之后,雖然西晉官方仍以曹魏為正統(tǒng),情況卻開始起了變化。陳壽《三國志》將魏、蜀、吳三國并置卻為朝野精英所接受,本身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西晉滅吳完成南北統(tǒng)一,又為孫吳時代以敵國立場寫下的諸多傳聞之辭提供了流通舞臺,使其逐漸進入主流視野。至永嘉南渡,在建康精英對中州往昔的頻頻回顧中,形勢終至徹底倒轉。習鑿齒《漢晉春秋》發(fā)其端,范曄《后漢書》定其讞,我們目睹了曹魏王權在歷史書寫中的跌落;獻帝本人則以一種戲劇化的悲劇形象,被獻祭于這場遲到的“復仇”。
擱筆之際,不禁玄想,若可造訪過去,你希望去看看哪個歷史時刻的獻帝呢?我的答案興平二年(195)十二月庚申。在那個寒冷冬夜,東歸的獻帝朝廷于弘農曹陽亭為李傕、郭汜軍所追及,慘遭屠戮。獻帝一行狼狽爬下十余丈的黃河高岸,方得登船北渡。其余不得渡者甚眾,爭相赴水攀船,據說“船上人以刃櫟斷其指,舟中之指可掬”。面對一船公卿、后妃與殘指,回望漸行漸遠的高岸屠場,那個驚魂未定的少年天子,或曾有過轉瞬即逝的本色流露。
(原載《帶獻帝去旅行: 歷史書寫的中古風景》,題目為編者所加)
- 原標題:徐沖:曹魏是如何讓漢獻帝為自己正名的?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武守哲
-
朝鮮三池淵將向外國旅行者重新開放
2024-08-15 12:45 觀出行 出行熱點 -
79年前的今天,日本無條件投降!
2024-08-15 08:28 -
113歲新四軍老戰(zhàn)士施平逝世,系施一公院士祖父
2024-06-29 23:14 -
寧夏一村民駕駛鏟車取土損毀宋代古城遺址被判刑
2024-05-25 08:28 考古 -
首次公開!侵華日軍731部隊再添新罪證
2024-05-04 10:51 日本戰(zhàn)犯筆供 -
我國再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2023-11-04 19:11 申遺競賽 -
河北灤平發(fā)現戚繼光督建長城石碑,內容與史料記載高度吻合
2023-08-16 14:29 考古 -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8周年
2023-08-15 06:52 -
為什么梁啟超不看好的社會主義,最后拯救了中國?
2023-03-20 08:04 -
甲午戰(zhàn)爭沉艦發(fā)現大口徑炮彈,辟謠“炮彈摻沙”
2023-03-04 17:03 考古 -
為什么西方考古研究都愛去希臘搞發(fā)掘?
2023-02-23 08:46 -
中國歷史上的“葉文潔”,比小說要讓人頭疼得多
2023-02-14 08:46 -
紫禁城兩次破防,勤懇務實的嘉慶也救不了清朝?
2023-02-05 08:51 -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周湘萍去世,享年94歲
2023-01-31 16:55 -
日本外交的這套“傳統(tǒng)手藝”,讓人想到魯迅的一句話
2023-01-19 09:07 日本 -
秦始皇帝陵發(fā)布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fā)掘成果
2023-01-12 16:15 考古 -
劉統(tǒng)教授逝世,著有《北上》《大審判》等
2022-12-22 07:17 -
他在人生的最后十年,如何踐行“茍利國家生死以”?
2022-11-22 07:56 -
清代宮廷比明代更節(jié)儉?宮女的待遇是……
2022-10-31 08:15 -
清代選秀女就是選妃?其實皇帝更在意的是“防漢化”
2022-10-19 08:43
相關推薦 -
“中國行動計劃”重啟?FBI突襲知名華裔教授住宅 評論 277“這個禁令,歐洲企業(yè)也得聽” 評論 100萬斯“強登”,丹麥坐不住了 評論 165“我們很快會看到中國救援隊,而美國卻不見蹤影” 評論 134最新聞 Hot
-
“我不在乎漲價,這樣他們就會買美國車了”
-
“這個禁令,歐洲企業(yè)也得聽”
-
“牢記二戰(zhàn)日軍士兵勇敢精神”?美防長又被噴了
-
上個任期自己簽的協(xié)議,特朗普可能也不認了
-
萬斯“強登”,丹麥坐不住了
-
美防長秘密文件曝光,又沖中國來
-
“我們很快會看到中國救援隊,而美國卻不見蹤影”
-
離大譜!美防長“迷惑行為”再+1
-
“搶奪中國主導地位,美國快走火入魔了”
-
丹麥忍無可忍,“怎么說話呢!”
-
尹錫悅“最后一搏”?文在寅遭檢方傳喚
-
《自然》調查:超75%在美科研人員想“run”
-
果然,“歐盟沒硬起來”
-
美國達美航空一客機與軍機差點又撞……
-
美準空軍部長:中國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
無語!不讓來硬來,還拿中俄做借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