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科多:中國科學素質基準,和美國的有什么不同
關鍵字: 科學素質基準科學素質科技部中國公民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作為一份高規(guī)格文件,近日出臺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卻出現(xiàn)了“力是自然界萬物運動的原因”等低級錯誤,以及要求公民“知陰陽五行”等諸多值得商榷的提法。有媒體指出,作為“十年磨一劍”的產(chǎn)物,對比研究稿、征求意見稿,可以發(fā)現(xiàn)《基準》是越搞越不靠譜。
媒體稱《基準》編排很奇怪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定者一定要跟著2006年國務院文件《科學素質綱要》走。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的施郁則撰文推測,之所以發(fā)生一系列失誤進入《基準》這樣的系統(tǒng)性問題,可能是因為有關部門有一個誤會,以為“自然辯證法”等相關專業(yè)就是指導科學普及的對口專業(yè)。施郁稱,他本人不認同“哲學可以指導科學”的說法。
美國也有很多科學素養(yǎng)標準,這些標準往往來自不同的民間社團。其中著名的如“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和“科學素養(yǎng)的基準”(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兩者都是非盈利組織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編制的。
而由官方出臺這樣一份文件,要給科學素養(yǎng)的標準一個統(tǒng)一口徑,其難度就太大了。現(xiàn)在暴露出的問題,制定“科學素質基準”的專家本身也要被科普,說明了科普的難度之高,責任之大,也說明了用指導性的文件來統(tǒng)攝科普工作這件事需要反思。
這樣一份文件有多難?首先要處理好“領土”問題(什么是科學,什么不是科學)與“統(tǒng)一”問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然后要處理好“外交”問題(科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科學與哲學的關系,科學與技術的關系等),最后要確定“建設”問題(科學大廈的基石是哪些,與公民的關系是怎樣),只有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才能給中國公民一個科學的基本地圖。
然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不僅僅是科學素養(yǎng)和科學知識,更需要“智慧”。沒錯,智慧不同于科學。就拿“領土”問題來說,卡爾·波普爾將可證偽性視為科學和偽科學的標準,而費耶阿本德辯稱在科學和非科學之間做明確的劃分是不可能的;說到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波普爾想把社會科學中的歷史規(guī)律從科學領域掃地出門,而費耶阿本德將歷史主義學派推向極端。查爾默斯可以在《科學究竟是什么》中給波普爾和費耶阿本德不同的章節(jié),但一份“科學素質基準”顯然不能這樣寫。
從一份“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角度看,波普爾的立場在前一個問題上可能會受到批判后的支持,但在后一個問題上可能要遭到強烈反對,由于波普爾的論證對馬克思主義等社會科學的否定,他的名字也根本難以出現(xiàn)。
我們無法“純凈的”、“科學的”討論科學素質,科學素質終究是人的素質,是社會的素質,要考慮意識形態(tài),要結合國情。而作為官方文件如何取舍,就是將作者們擺到了非要選立場的糾結位置。
這樣的問題不能停留在哲學立場的爭論上,也不可能僅僅用科學內部的知識來解決,解決“領土”問題要依賴“政治智慧”,把科學介紹給大眾,給科學一張名片,還需要“營銷智慧”。
寫作的困難可想而知,這份文件由國務院辦公廳確定科技部、財政部、中央宣傳部牽頭,中央組織部等20個部門參加制定,作者們的背景不同,面向的科普對象又有不同層次。因而,處處可以看到內容的糾結與矛盾。我們在“基準”中看到了“世界是物質的”這樣的唯物色彩的話語,也看到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樣的有意識形態(tài)烙印的內容,還看到了“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觀念。
中國官方的《基準》稱:“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認識自然和社會、發(fā)展科學和技術具有重要作用?!?/span>
那么,美國人又是如何處理的呢?以始于1985年(那一年哈雷彗星回歸)的“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為例,這份文件定義了科學素養(yǎng)并列出了一些有效教學原則,專家們希望盡量不使用技術詞匯,也不涉及細節(jié),用連貫的散文來聯(lián)系和架構科學中的基本思想。
從章節(jié)安排中可見,其內容強調了數(shù)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技術的聯(lián)系,重點推薦美國人學習關注的領域如下:
科學的性質,包括科學的世界觀、科學調查的方法、科學事業(yè)的本質。
數(shù)學的性質,描述理論和應用數(shù)學的創(chuàng)新過程。
技術的性質,檢查技術是如何擴展我們改變世界的能力的,以及我們對技術一定的權衡。
物理環(huán)境,關于宇宙的內容與結構的基本思想(天文尺度、地球尺度和微觀尺度),宇宙似乎運作的物理規(guī)律。
生存環(huán)境,劃定生物如何活動、如何相互影響、如何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基本事實和思想。
人類,討論了作為生物系統(tǒng)典范的人類生物學。人類社會討論了個體與群體行為、社會組織和社會變革過程。
人類創(chuàng)造的世界,回顧了人類如何通過關鍵領域的技術塑造和控制世界的原則。
數(shù)學世界,給出了基本的數(shù)學思想,特別是那些在所有的人類活動中有實際應用的,發(fā)揮了關鍵作用的。
歷史視野,用十個特殊例子從歷史角度描繪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共同主題,呈現(xiàn)打通、貫穿數(shù)學、科學和技術的通用概念,如系統(tǒng)和模型。
思維習慣,描述了對科學素養(yǎng)來說必要的態(tài)度、技能和思維方式。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孫武
-
特朗普稱“克里米亞歸俄羅斯”,澤連斯基回應 評論 199NASA資助的高校借到月壤,美國尷尬不? 評論 162“美方高估了自己,以為中國很急…” 評論 151“美企庫存只夠用60天,要是中國還不批準…” 評論 177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