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果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講師,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
沒有他國參考,中國改革將進入“無人區(qū)”
以當前的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為例,由于缺乏對工業(yè)時代分配原則和職業(yè)倫理的反思,生產的自動化和全球化所帶來的財富聚集效應,只能導致貧富分化的加劇和社會的撕裂。并且,即使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已然清晰可見,其政治體系卻完全沒有自我改變的能力,更妄談改變社會的能力。 [全文]
-
機遇還是威脅?善變特朗普帶給中國和歐洲的選擇題
特朗普政策目標,存在嚴重矛盾。即便假設在特朗普經濟學作用下,美國生產率提升速度加快,也并不意味著美國能恢復貿易平衡。相反,海外資金的熱情將推動美元升值。此外,特朗普也給世界經濟帶來很大不確定性,金融市場可能再生動蕩。地緣政治的擾動,給中國和歐洲帶來新的選擇題:將其視為威脅還是機遇?[全文]
-
穆迪這樣的調級,我們繼續(xù)不Care
這次穆迪調低中國主權信用評級,不但原因“莫須有”得很,這個時間點的選擇,也是“妙不可言”。調低信用評級對弱國而言,就是華爾街吹響掠奪之戰(zhàn)的號角。然而中國,已不是刀俎上的魚肉。評級,你可以隨便調低;進攻,恐怕沒那么容易。[全文]
-
結構轉型升級,迫切需要好的產業(yè)政策
8月下旬張維迎教授主張“廢除任何形式的產業(yè)政策”的講演,在經濟學界引發(fā)了一場圍繞產業(yè)政策的論戰(zhàn)。論戰(zhàn)主要在張維迎教授與林毅夫教授之間展開,并引得眾多有識之士紛紛參戰(zhàn),就產業(yè)政策的是非功過表達自己的看法。除卻張維迎與林毅夫教授個人的影響力,為什么此次關于產業(yè)政策的爭論,會在中國經濟學界和社會上引起如此廣泛的關注?[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