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揚:“天下”型定居文明
——70年對話5000年(2)
關鍵字: 文明中華文明中華民族基因【文/ 觀察者網(wǎng)專欄作者 文揚】
上一篇寫道,今日中國人站在70年新中國這個新的高峰回望歷史之路時,會在5000多年前那個起點處看到這樣的景象:一個多元一體的巨大“叢體”在“黃河、長江和西遼河流域”這一廣闊的土地范圍內同時發(fā)生,并啟動了“中華文明總進程”。
多元一體、巨大“叢體”、總進程……,同一時期或者更早的世界其他文明,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同一地區(qū)更早時期的人類遺跡、農耕聚落、石質工具、禮器和符號、文化圈特征……,都是文明嗎?當然不是。如此說來,在距今5000年前后,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總進程的赫然發(fā)生,不僅是中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界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所謂“文明”,就是一個向未來連續(xù)演化的進程。而文明之前的原始社會,則是變化非常緩慢的停滯社會。
根據(jù)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的研究,在他那個時代,西方學者在全世界總共發(fā)現(xiàn)了超過650個“具有充分材料的”原始社會,而人們斷定,曾經(jīng)存在過的原始社會數(shù)量還要多得多。然而,從數(shù)量巨大的原始社會中,最初只有很少幾個社會直接從中脫穎而出,啟動了各自的文明發(fā)展進程,成為第一代的文明社會。湯因比的觀點是只有6個,即古代埃及、蘇美爾、米諾斯、瑪雅、安第斯、古代中國社會。[1]
圖1: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曾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
注意:第一代文明社會中沒有古代印度 [2],也沒有古代希臘,當然更沒有所謂的西方。因為各種證據(jù)表明,它們都不是原生文明,而是以更古老的文明社會(如蘇美爾、米諾斯等)為“母體”的第二代“子體”社會。而西方社會,更是羅馬天主教會和東正教會分裂之后的一個第三代新生兒,其“搖籃地”從古代希臘社會向西北方向轉移而來,距今只有不到1500年的文明史。
關于文明社會之間的比較以及代際劃分,暫時放一下,后面再講。本篇主要講定居文明和“天下”型定居文明的重大意義。
“天下”型定居文明
為什么絕大多數(shù)原始社會最終都自生自滅了,而只有極少數(shù)的幾個社會擺脫了緩慢變化或停滯狀態(tài)開始了偉大的文明發(fā)展進程?
今天的學者們普遍認為,基于農耕經(jīng)濟的定居生活方式,是完成這一重大跨越的關鍵因素。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震中教授說道:“總之,農業(yè)的起源,是人類歷史上的巨大進步,以農耕畜牧為基礎的定居聚落的出現(xiàn),是人類通向文明社會的共同的起點。從此,由村落到都邑,由部落到國家,人類一步步由史前走向文明?!盵3]
今天的世界,大部分人類都已轉入了定居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都有固定在某地的家庭。而那些居無定所、四處游蕩、在遷徙中謀生的人群已經(jīng)很少了。這就容易令人產生錯覺,以為歷史上人類一直如此,定居的人群是多數(shù),游動的人群是少數(shù)。
其實,情況恰恰相反。如果從今天向過去做時間穿越,觀察者會發(fā)現(xiàn),僅僅在數(shù)百年前,世界上還有大量四處遷徙的移動人口,不僅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游獵民族(如歐亞大草原上的諸民族),還有大量靠長途販運為生的游商民族(如阿拉伯駱駝商隊),以及靠征伐和搶劫為生的游盜民族(如歐洲的蠻族和海盜)。相比之下,安土重遷、終生靠農耕為生的定居民族其實反而是少數(shù)。
隨著時間向過去一路逆推,游動人群超過定居人群的比例也越來越大,到了距今5000年前中華文明開始發(fā)生的那個時期,觀察者才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來,從游動轉向定居,是文明的一次艱難躍升。而且,定居的范圍越大、人口越多,文明躍升的動力也越大。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陳軒甫
- 最后更新: 2019-01-22 13:14:42
-
在中國,不管官多大學問多好,都不該忘記自己來自人民
2018-12-11 08:05 改開40周年 -
塵封百年,甲午海戰(zhàn)沉船致遠艦設計圖在英國重見天日
2018-12-10 19:59 考古 -
直播:今天我們該如何紀念“三大戰(zhàn)役”
2018-12-09 12:14 觀天下講壇 -
即使在最窮的中國面前,英國人也摔了跤,美國人也碰了壁
2018-11-30 07:10 改開40周年 -
唐代公主誰也沒見過,怎么知道復原得準不準確?
2018-11-22 07:44 -
有些人一講改革開放,就是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
2018-11-21 08:18 改開40周年 -
當年我們羨慕別人家家有冰箱,今天我們造給全世界
2018-11-19 08:38 改開40周年 -
疑似抗日英烈頭顱現(xiàn)身日軍老照片 日軍曾“屠村”
2018-11-19 07:33 -
愛因斯坦親筆信3.2萬美元成交 信中成功預言德國未來
2018-11-15 17:21 德意志 -
埃及發(fā)現(xiàn)幾十具“木乃貓”,真·喵星人占領評論區(qū)
2018-11-13 20:44 考古 -
“10人里有1人愿回中國,我們就成功了”
2018-11-02 06:58 改開40周年 -
當年中國沒錢,但有膽子“殺出一條血路”
2018-10-30 07:28 改開40周年 -
佟麟閣:誓與盧溝橋共存亡
2018-10-25 10:40 捍衛(wèi)英雄 -
發(fā)現(xiàn)最古老完整沉船:距今2400年、保存完好
2018-10-23 15:23 考古 -
既然要研究民國政治史,又在躲藏什么?
2018-10-13 16:07 -
《國家寶藏》第二季要來了!又有哪些文物亮相?
2018-10-11 07:55 綜藝政治 -
習近平談抗戰(zhàn):牢記歷史是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2018-09-19 10:25 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 -
疑似被盜佛首現(xiàn)身蘇富比 龍門石窟研究院回應
2018-09-18 07:20 考古 -
疑似龍門石窟佛首被拍賣 蘇富比:與物主商討后撤拍
2018-09-14 15:20 考古 -
南非洞穴出土迄今最古老畫作 距今約7.3萬年
2018-09-14 08:10
相關推薦 -
幾經(jīng)波折,美烏要簽了? 評論 0“不吃夠自己種的苦果,某國就不會放下身段老實談判” 評論 130關鍵時刻,外貿大省如何突圍? 評論 46“特朗普會輸,‘用談判孤立中國’行不通” 評論 91“中國代表團訪問巴西,探討兩洋鐵路” 評論 194最新聞 Hot
-
“特朗普認為歐盟在占美國便宜,別指望梅洛尼能談成”
-
“為防止被美國偷窺,連英國也支棱起來了”
-
特朗普:鮑威爾趕緊下臺,總是遲、總是錯
-
“中國有韌性美國則不然,特朗普已經(jīng)搞砸了”
-
關鍵時刻,外貿大省如何突圍?
-
“中國代表團訪問巴西,探討兩洋鐵路”
-
“世界貿易將圍繞中美運轉,美國如此笨拙…”
-
“中國將缺席,英國遭受打擊”
-
“美國設下陷阱,韓國主動入局,要重現(xiàn)廣場協(xié)議?”
-
美媒感慨:2小時→1分鐘,中國又一壯舉
-
“英偉達對中國客戶隱瞞了…”
-
美國土安全部長放狠話:哈佛如果不從命,就別想再招外國學生
-
武契奇:天塌下來,我也不改主意
-
特朗普突然現(xiàn)身美日關稅談判,“背后是市場壓力”
-
沙利文猛批特朗普:中國可不會像蘇聯(lián)那樣崩潰
-
美國“吃貨”欲哭無淚:特朗普逼著中餐館換料,味兒不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