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亮:李雪蓮上訪,能攔到首長是少數(shù)例外
關鍵字: 我不是潘金蓮馮小剛范冰冰李雪蓮上訪李雪蓮假離婚基層政治:從“不出事”到“要出事”
但是,要想首長重視自己的問題,進而將問題從法律系統(tǒng)導入政治系統(tǒng)卻并非容易事。在正式且森嚴的官僚體制下,大多數(shù)上訪者是無緣見到首長的,他們頂多能夠在國家的信訪機構登記,以致事實上大部分的信訪案件都是石沉大海。在這個意義上,李雪蓮攔到首長的車確實是個意外。
然而恰恰是這種總是見不到首長的現(xiàn)實反而進一步刺激了信訪者的期待——問題之所以無法解決就是因為沒有得到高級領導的重視。于是,他們咬定青山不放松,長年累月地利用一切機會接近國家權力的中心,或者試圖引起社會關注進而間接影響首長。一方面是對首長解決問題能力的無限想象,另一方面則是現(xiàn)實中又總是接觸不到首長,這樣一種反差恰恰構成了很多信訪活動延綿不絕的重要動力。
《我不是潘金蓮》中的首長
訪民見不到最高首長的原因除了首長森嚴的保衛(wèi)系統(tǒng)外,還在于地方政府的百般阻撓。在自上而下的行政考核體制下,社會穩(wěn)定是當前重要的政治任務,上訪特別是越級上訪事件的增多無疑是不穩(wěn)定的信號。為了不讓自己在行政考核中處于不利境地,地方政府就要千方百計的阻撓上訪趨勢的蔓延。為了不出事,地方政府必須使用一切手段。
《我不是潘金蓮》劇情:攔截上訪群眾
在電影中,從市長到縣長到法院院長,他們對于麻煩制造者李雪蓮采取的手段可謂是軟硬兼施。當能夠使用強制手段時,他們將李雪蓮強制拘留;當考慮到社會和政治影響而不能對李采取強制措施時,他們又要說盡好話,甚至自我矮化。
電影中的這幅畫面讓人印象深刻:與電影開頭法院院長盛氣凌人地質問李雪蓮的情形相反,在經(jīng)歷過多次上訪之后,李雪蓮反而成為法院院長欲討好的對象。只是每一個人心理其實都清楚,這種“奴顏婢膝”并非是真的對當事人的尊敬,而只是一種手段和策略。
《我不是潘金蓮》中法官王公道態(tài)度的轉變
同樣是為了不出事,地方政府官員必須要杜絕一切可能的社會風險。當李雪蓮在連續(xù)十年上訪之后突然宣布今年不上訪時,地方政府的官員仍然放心不下,“怎么一下子不上訪了呢?”
新任的縣長硬是要求李雪蓮寫下不上訪的保證書才能放下心來。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看,這種手段是可以理解的,沒有保證書,萬一李雪蓮臨時改變主意,豈不讓放松警惕的各級官員頓時措手不及。畢竟不同于個人行動,官僚系統(tǒng)的行動涉及到各個部門各個層級的協(xié)調,必須提前準備才能開展行動。
然而,對于個人而言,地方政府的這種手段卻無法獲得其認可?!拔矣譀]有犯錯,更何況上訪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正當權利,憑什么要寫不上訪的保證書呢?”在上訪者看來,地方政府的種種策略手段正暴露出他們的脆弱和心虛。正如李雪蓮那樣,本來放棄上訪的她反而被地方政府這種過于謹慎的行動刺激了,她決定再次上訪,新一輪的進京上訪又開始了。
中央越是重視上訪者的權利保護,地方政府越是要維穩(wěn)、越是不擇手段,訪民越是感受到自己存在冤屈、越是要伸張冤屈。這樣一種“中央—地方—訪民”的三方互動在實踐中不斷展開,最終不斷地刺激著訪民的上訪。
為了得到中央首長的陽光雨露,訪民就必須沖破地方政府所編織的網(wǎng)絡,即使最初的信訪訴求并非針對地方政府,而隨著信訪活動的展開,訪民和地方政府日益成為了博弈和斗爭的雙方。
地方政府對訪民的圍追堵截,不僅導致用于維穩(wěn)的成本大幅度地上升,而且極容易擦槍走火、出現(xiàn)意外后果。在訊情發(fā)達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一旦被媒體和自媒體曝光,地方政府就真的要出事了。
- 原標題:李雪蓮的“冤屈”與德治的傳統(tǒng) ——《我不是潘金蓮》的荒誕與真實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馬密坤
-
最新聞 Hot
-
美國人瘋狂囤貨,“中國電視被買空”
-
美股開盤重挫,特朗普:我的政策永不改變
-
90億美元還想不想要?哈佛被下“整改通牒”
-
“2300美元一臺?特朗普要親手毀掉‘美國象征’?”
-
4月10日起,對原產(chǎn)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
-
石破茂:這是一場“國家危機”
-
“特朗普白給,中國要贏得全世界了”
-
《經(jīng)濟學人》繃不住了…
-
“和她見了一面后,特朗普炒了近10名國安官員”
-
尹錫悅被罷免
-
尹錫悅發(fā)聲
-
道指狂泄近1700點,美股創(chuàng)5年最大單日跌幅
-
巴西宣布采購2艘英國二手船塢登陸艦
-
王勛、宋思玉,搶救無效壯烈犧牲
-
美太空軍鼓吹“太空軍事化”,又拿中國做文章
-
“入境美國時要慎之又慎,那里已面目全非,充滿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