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亮:李雪蓮上訪,能攔到首長是少數(shù)例外
關鍵字: 我不是潘金蓮馮小剛范冰冰李雪蓮上訪李雪蓮假離婚【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郭亮】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南方農村婦女李雪蓮通過信訪將縣、市、省三級政府攪得雞犬不寧的故事。按照常理,一個并不正當?shù)男旁L理由、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村婦女不可能有這么大的能耐。
更何況,在大眾印象中,當前的地方政府是集強權和強勢于一身,怎么會在此時如此脆弱?然而,看似荒誕和幽默的故事實則是一副當代的“官場現(xiàn)形記”,弱女子和地方官僚體系的戲劇化碰撞演繹出的是當前中國社會無比真實的政治運作邏輯和政治生態(tài)。
《我不是潘金蓮》中的李雪蓮
李雪蓮的“冤屈”:法律排斥與政治吸納
一切從李雪蓮上訪的最初訴求開始。她為了多分到單位的一間房決定與丈夫假離婚,沒想到假戲真做,丈夫秦玉河在離婚后很快就和其他女人結婚。李雪蓮拿著真的離婚證找到法官,要求法官判定他們之前的離婚是假離婚,之后再和丈夫進行真離婚。
從實質公正的角度看,他們之前的離婚確實是假的。但是,從法律的程序上看,他們的離婚卻符合所有的程序要件,是法律意義上的真離婚。為此,法院無法受理這一荒唐的訴訟請求,李雪蓮的要求被擋在了法律的大門之外。
李雪蓮感受到了莫大的冤屈:明明是假離婚怎么成了真離婚?面對心中的冤屈,李雪蓮認為“你們不讓我告狀,是讓我繼續(xù)含冤”。從圍堵法院院長,到拿著“冤”字跪攔縣長史為民的轎車,再到市政府門口告狀,李雪蓮開始了一級一級的信訪。而且,上訪的對象已經從自己的前夫——這一個人變成了庭長、院長、縣長以及市長等不為自己伸冤的多人。不僅如此,上訪的訴求也在增多,不只是要求宣判自己和前夫的離婚為假離婚,還要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
《我不是潘金蓮》劇情
之前的上訪都是發(fā)生在地方,隨著李雪蓮進京,上訪的性質開始發(fā)生變化。通過同鄉(xiāng)在酒店做廚師的機會,李雪蓮成功地攔截了欲前往人大代表所在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的北京首長。在得知情況后,首長震怒了,因為這個時候,李雪蓮訴求的正當與否已經不再重要,各級官員在這一過程中暴露出的無能和政治冷漠才是問題的關鍵。
“群眾利益無小事”,在黨的意識形態(tài)和長期教育中,無論哪一級組織哪一個黨員干部都不能對普通群眾的要求置之不理或者無所作為。由于政治上的不合格,這些地方政府官員最終被省里停職罷官。雖然這種處理只是部分地滿足了李雪蓮的上訪訴求,但是與冷漠的、封閉的法律系統(tǒng)相比,政治系統(tǒng)最終被證明是開放的、充滿溫暖的,李雪蓮的訴求終于在最高層的政治中得到了回應。
從后果上看,政治系統(tǒng)的這種回應無疑會強化信訪者“中央是好人,地方全是壞人“的固有印象。他們的上訪實踐證明:只有更高級的政治領導人才關心自己的疾苦。而且,只要自己的訴求上升到足夠高的政治高度,訴求本身就有被滿足的希望。
從現(xiàn)實來看,大量的信訪活動聚焦在省會和首都,信訪者所要努力的正是要獲得首長的重視。這種激勵模式使得越來越多原本屬于法律系統(tǒng)解決的問題被導引到了政治系統(tǒng),具有戲劇性的李雪蓮的故事其實是今天發(fā)生在中國大地上真實且普遍的社會事實。
- 原標題:李雪蓮的“冤屈”與德治的傳統(tǒng) ——《我不是潘金蓮》的荒誕與真實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馬密坤
-
他無視美國威脅訪華,“給世界作出示范” 評論 115最新聞 Hot
-
中國同意,西班牙:歡迎
-
中方再出手,“一夜之間,美國不再是避風港”
-
“北約需要羅馬尼亞,來發(fā)動三戰(zhàn)”
-
他無視美國威脅訪華,“給世界作出示范”
-
德國政府:影響我們了,中美談談吧
-
駁了萬斯面子,格陵蘭島美軍基地指揮官遭解職
-
“美輸華商品已無市場接受可能性”,又一例證?
-
按市政府統(tǒng)一要求,醫(yī)院紅十字招牌被換成綠色?當?shù)鼗貞?/a>
-
美科技巨頭供應商們焦頭爛額:現(xiàn)在比疫情時還糟,仿佛“沒有明天”
-
候補中央委員費高云,任合肥市委書記
-
60票贊成、25票反對,美參院批準了
-
這個全球最難進入的市場,中國企業(yè)正加速落地!
-
大部分貨源都來自中國,亞馬遜慌了
-
歐盟外交官:有了90天喘息期,我們應效法佛陀冷靜備戰(zhàn)
-
他訪華前發(fā)聲:特朗普虛張聲勢,反倒給我們機遇
-
“就不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