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默:重點是蘋果怎么看,而不是雷蒙多怎么看
【文/觀察者網(wǎng)專欄作者 雁默】
Mate 60一出道就引發(fā)全球高度關注,幾乎所有目光都放在華為是否突破了美國封鎖。不但沒死還變得更強大是怎么回事?美國媒體尷尬了,被漂亮國往死里打的企業(yè),沒有這種前例,甚至無一例還有力氣臥薪嘗膽的。華為浴火重生,還為中國活出了自己,這當然是令人激動的一刻。
然而,華為卻很低調(diào),是不是用菜刀雕刻米粒?他們沒說,只是不發(fā)一語地將米雕作品擺上架,讓各方用顯微鏡檢查,揣測,然后不可置信。
心理學談的悲傷五階段是:1.震驚與否認。2.憤怒。3.討價還價。4.沮喪。5.接受。由于充滿懸念,美媒的反應尚在第一階段,而華為似乎有意避免讓美國人進入憤怒階段,只想和氣生財,不急著開香檳,免遭人忌。
盡管華為表現(xiàn)淡定,但對中國人而言,感受就像李小龍擊碎“中國人與狗不準入內(nèi)”那塊招牌,這一幕,太舒暢了。
不能不提,華為還真有一位名叫李小龍的終端機BG首席技術官,因為美國的霸凌制裁,他放棄了優(yōu)渥的45歲退休計劃,理由是:因為制裁,我覺得我得繼續(xù)干,干到我們重返第一的那一天……阿架!我耳里響起了李小龍的經(jīng)典喊叫聲。
既然華為不想太高調(diào),我們也配合這家公司的呼吸節(jié)奏,先別唱太歡,對于圍繞在Mate 60的許多問號,既然官方不方便證實,也就別追問,別過度推論。因此,無須急著用雷蒙多的視角看問題,討論“小院高墻”會縮小還是放大。倒不如用蘋果的視角看問題,討論華為官方愿意高調(diào)說明的產(chǎn)品利多。
政治的歸政治,商業(yè)的歸商業(yè)。如果我是庫克,會關注的首先是Mate 60是否能大量生產(chǎn)以滿足需求,這不只攸關iPhone15的銷量,也關系到紅色供應鏈是否真能自給自足,以及這一切背后的成本意涵。
其次,讓庫克心里發(fā)毛的應該是“衛(wèi)星手機”這檔事,對遲遲拿不出殺手級應用的蘋果,到底意味著什么?
其三,蘋果作為二合一的設備商與系統(tǒng)商,勢必得緊盯鴻蒙系統(tǒng)的發(fā)展能走得多遠多廣,手機(含平板與其它穿戴產(chǎn)品)、PC、車用智能系統(tǒng)、自駕系統(tǒng),均內(nèi)含大量的AI技術想象,以及不同市場的整合,影響深遠。至今,蘋果的封閉系統(tǒng)在不同市場上的拓展仍乏善可陳,而華為重返手機市場,意味著鴻蒙的普產(chǎn)量的關鍵性。
關于產(chǎn)量,大有外媒認為華為用的是2019年的臺積電芯片庫存,因此Mate 60頂多只能生產(chǎn)400萬臺,這種看法純屬無知就不談了。另有所謂專家嗆“一年出貨至少一億臺才算個咖”。問題是,華為并不打算在海外銷售Mate 60,也沒有什么品牌在中國大陸市場一年賣上一億臺,iPhone在2022年也才售出約5400萬臺,亂喊數(shù)字是模糊了焦點。
華為預估今年所有型號手機銷量是4000萬臺,一般預估Mate 60的一年出貨量會超過1200萬臺,今年下半年銷量約600萬臺。作為第一臺“中國自主手機”——而且是高階手機,一年超過1000萬臺的產(chǎn)量與銷量是合情合理的。高銷量應不是問題,產(chǎn)量若能拉高到一年超過1500萬臺,那么諸多唱衰的論調(diào)就不攻自破,包含用DUV多重曝光,良率低,成本高10倍這樣的論調(diào)。
就目前而言,中國先進制程芯片成本較高這種看法不是全無道理,但成本到底是不是比較高,高又高出多少,我會看手機售價來判斷。Mate 60的定價仍比同級iPhone低了一截,可見華為希望沖銷量,如果Mate 60是賠錢貨,沖銷量就是不合理的。畢竟,作為第一款國產(chǎn)自主手機,意義重大,賣貴一點并不為過,不需要賠錢賣。
另一種推估是,若Mate 60銷量達到500萬臺,將使iPhone15在中國市場損失約38%的銷量。這個數(shù)字的計算依據(jù)來自于2022年iPhone同價格帶以上機種在中國的銷量。無論如何,Mate 60勢必排擠iPhone15的市占。因此,從Mate 60與iPhone15今年的銷量比較,可判斷“中國自主”的威力大小以及持續(xù)性。
庫克會先看Mate 60產(chǎn)能是否可滿足中國市場,再以此推估其后續(xù)機種產(chǎn)能是否能滿足全球市場。產(chǎn)能關乎成本,對蘋果而言,同級對手的產(chǎn)品成本關乎的是自家產(chǎn)品的價格戰(zhàn)略與性能布局。尤其重要的是,蘋果未來若不得不買高價的美制芯片,華為用的卻是物美價廉的國產(chǎn)芯片,那庫克就會處于競爭弱勢。
這樣看就約莫能理解華為的低調(diào),東西成功做出來,是過了第一關,產(chǎn)量能否超出預期,是第二關。若沒過這第二關,全球市場分析師都會對“中國自主”含金量至少打個對折。相反地,若過了第二關,那就真坐實了Mate 60的劃時代意義,形同李小龍牽了條狗,氣定神閑地走進了那個公園。
處于悲傷第一階段的美媒,特別找了些“專家”譏諷Mate 60為“過時產(chǎn)品”,斷定華為的低調(diào)就是心虛,暗嘲Mate 60根本不是5G手機。不過,這種震驚與否認無法抹除庫克的第二個擔憂:衛(wèi)星手機。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小婷 
-
天舟五號撤離空間站組合體,將于9月12日受控再入大氣層
2023-09-11 17:27 航空航天 -
我國一海洋科學觀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造完成
2023-09-11 07:35 -
來“新人”了!南非加入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
2023-09-07 20:19 航空航天 -
我國成功發(fā)射遙感三十三號03星
2023-09-07 06:50 航空航天 -
我國建立農(nóng)作物種子認證制度
2023-09-06 19:23 聚焦三農(nóng) -
量子糾纏研究新突破!中國科學家新成果奠定光晶格量子計算基礎
2023-09-06 15:02 科技前沿 -
我國南海水深4000米處,首次實驗成功!
2023-09-06 12:06 -
發(fā)現(xiàn)鎳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科學家:沒有人知道終點在哪里
2023-09-04 08:18 科技前沿 -
距今93萬年前人類幾近滅絕!上海科學家首次對古人類進行“人口普查”
2023-09-03 18:56 考古 -
人類Y染色體首次被完整測序,這最后的“拼圖”難在哪?
2023-09-01 08:55 -
文昌發(fā)射場規(guī)劃建設新一代載人登月火箭發(fā)射工位
2023-08-31 21:12 航空航天 -
臺風“蘇拉”的走位為何難以預報?
2023-08-31 08:35 極端天氣 -
國內(nèi)首款商用可重構5G射頻收發(fā)芯片研制成功
2023-08-31 08:35 科技前沿 -
我國科學家研發(fā)新型類腦學習方法,極大緩解“災難性遺忘”問題
2023-08-30 16:30 科技前沿 -
我國將建設國家計算機病毒庫
2023-08-29 15:52 國家安全 -
我國科研人員揭示猴痘病毒免疫逃逸新機制
2023-08-29 08:30 醫(yī)學 -
兩辦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yǎng)和使用的若干措施》
2023-08-27 19:38 -
中美學者合著科研論文近30年來首次下滑
2023-08-26 14:23 中美關系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取得重大科研進展
2023-08-26 14:16 -
中國高校為何難出大模型?
2023-08-25 10:44
相關推薦 -
“華爾街聽信特朗普,代價慘痛” 評論 60“看看美國關稅大棒,再看看中國海南…” 評論 53全球股市巨震,特朗普還要一意孤行 評論 739“最好的反擊就是不反擊?中國是個罕見的例外” 評論 317“華爾街不少人想起了2008年金融危機” 評論 177最新聞 Hot
-
“華爾街聽信特朗普,代價慘痛”
-
“特朗普早年不學好慣用敲詐勒索,展示實力才能對付他”
-
劉滿倉,被開除黨籍
-
“美國經(jīng)濟衰退倒計時”
-
特朗普對等關稅“留后門”,這些都在豁免之列
-
萬斯用詞“中國鄉(xiāng)巴佬”令人震驚,網(wǎng)友:粗魯且無知
-
特朗普考慮暫緩90天征關稅?白宮否認:假新聞
-
德國副總理:這是軟弱的表現(xiàn),馬斯克慫了
-
特朗普放話:歐洲必須從美國購買能源
-
澤連斯基首次承認烏軍在俄別爾哥羅德州作戰(zhàn)
-
“尹錫悅別再扮演總統(tǒng)了,先向人民道歉”
-
“首次準備解除武裝,避免刺激特朗普”
-
全球股市巨震,特朗普還要一意孤行
-
美媒緊盯:中國,60天了…
-
美部長:百萬美國工人將“擰著小螺絲”造iPhone…
-
馬斯克嘲諷“哈佛經(jīng)濟學博士”,納瓦羅回懟:他就是個賣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