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俠客島:美國會陷入“第二次內戰(zhàn)”嗎?
關鍵字: 美國內戰(zhàn)美國內戰(zhàn)美國會陷入“第二次內戰(zhàn)”?這不是俠客島聳人聽聞,而是《洛杉磯時報》前不久的一句感慨。
據(jù)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微信公號“俠客島”(ID:xiake_island)8月23日消息,不久前,美國發(fā)生了轟動性的騷亂。圍繞內戰(zhàn)中南方將領羅伯特·李雕像的拆掉與否,形成了激烈對立的兩方——主張拆掉的認為,不應該讓擁護奴隸制的雕像出現(xiàn)在市政府、議政廳這樣的公共空間;反對拆掉的則認為,這是在消解白人的主體認同。反對者中,也不乏“白人至上主義”、新納粹、3K黨等種族主義者。而特朗普剛開始對沖突雙方“各大五十大板”的言論,更是招致了美國主要媒體以及朝野的猛烈炮火。
大風起于青萍之末。也許未來若干年后回看這一事件,會發(fā)現(xiàn)某些種子已經(jīng)種下。在我們看來,在沖突與騷亂的背后,更深層的問題是美國的“身份政治”。對美國社會來說,它曾引領社會進步,也可能是一項長期困擾。
美國今天發(fā)生的事情或許足以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借鑒,包括中國。因此,我們專訪了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院長范勇鵬。作為深諳美國種族主義歷史的學者,范教授的講述會給我們更深層次的歷史和現(xiàn)實觀察。俠客島進行了編輯整理,分享給各位。
1
從民族國家的構成來看,所謂state building(國家建構),任何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都要構建凝聚性的文化,把不同的民族人口往一個方向凝聚。美國歷史上也是這樣,也有很多重要的例子。
我們知道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但歷史上,美國曾經(jīng)一度德裔比英裔還多,差不多是后者的兩倍。當時的美國政府怎么做的?強行禁止講德語,拆散德國居民區(qū)。愛爾蘭后裔歷史上也經(jīng)歷過很多壓抑,看電影都能看出,在紐約,好多愛爾蘭裔從事著下層黑社會、黑手黨、洗衣房的生意。再比如曾經(jīng)增長迅速的東歐裔、俄羅斯裔,包括亞裔、黑人,都是一樣的——只有你接受主流文化,才不會被排斥。包括華人,甚至我們的留學生,到美國第一件事就是學美國腔,特別有意識地去學習發(fā)音。這是個普遍現(xiàn)象。
今天我們看到美國似乎種族沖突、分裂很嚴重,但實際上從美國建國到1964年之前,都是在實行民族同化的政策。他今天批評其他國家“不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權益”,但他們以前也一直都是這么干的。馬丁路德金那個時代的黑人依然沒有平權我們就不說了,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美國還強行從印第安家庭中帶走兒童,送到學校里“洗腦”。
說起來呢,作為一個統(tǒng)一國家,這些可能都無可厚非,因為要形成“共同體”(political community)。英國歷史上的蘇格蘭、威爾士,法國的布里塔尼亞地區(qū),西班牙的加泰洛尼亞、巴斯克,這些國家的中央政府都曾嚴厲打擊這些地方的分離主義勢力。這是很正常的歷史過程。但是美國的缺點在于,相對于歐洲統(tǒng)一、融合的過程,美國的“大熔爐”并未完成。
最大也最明顯的隔離就是白人與黑人的界限。1863年林肯 宣布解放黑奴,1865年內戰(zhàn)結束,但到1896年的“普萊西案”,聯(lián)邦最高法院從法律上確立了白人與黑人“隔離但平等”的原則。包括林肯、杰斐遜這樣的總統(tǒng),也都認為黑人應當解放、但應該送回非洲,或者另辟一塊地。黑人的“黑豹黨”、穆斯林組織,也經(jīng)常呼吁“黑人黑土地”。今天的利比里亞,實際上就是美國的解放黑奴回到非洲建立的共和國,國名Liberia都是美國殖民協(xié)會給取的。
而從二戰(zhàn)后拉美裔大量進入美國開始,問題開始起變化了。這個族群有個特點,一是特別自信,基本不接受英語文化;二是家族倫理觀念很重,七大姑八大姨聚居,很容易形成一大堆講西班牙語、信天主教的移民群體。事實上如果你在美國工作過就會發(fā)現(xiàn),只要你辦公室有一個拉丁人,那大家上下班打招呼都會用西班牙語。很有趣。
所以1960年代開始,在拉美裔聚居的加州,這些人開始抗議,要求實行雙語教育。要知道,美國從建國到1960年代都是單語教育,其他語言從來沒有獲得過合法性,包括曾經(jīng)是主流語言的德語,都硬被打下去。但在60年代“平權”的東風下,雙語教育的游行獲得了理想的結果。所以亨廷頓在《我們是誰:挑戰(zhàn)美國的民族認同》中就不斷說“兩種語言”、“兩種文化”、“兩個國家”,很擔憂。而在拉丁裔之后,其他的族群也就跟上了這一潮流。
那么美國為什么會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搞平權運動?這就涉及到下一個問題。
2
今天一般我們說“平權運動”,我更傾向于將其譯為“積極行動”。它有多方面因素的壓力和推動。
首先,美國當時面臨來自外部世界、尤其是蘇聯(lián)的挑戰(zhàn)。1917年,蘇聯(lián)先實現(xiàn)了女性的普選權,美國是1920年;黑奴解放,英國、法國、西班牙都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做了,美國拖到1864年,而一直到1954年的布朗案,黑人才逐漸有平等權利;更重要的是,蘇聯(lián)的民族自治共和國制度,給美國國內以不小的沖擊和壓力。
事實上,如果你今天去跟年紀稍微大一點的美國人去聊會發(fā)現(xiàn),1960-70年代的時候,有相當大比例的美國知識分子是認為“蘇聯(lián)會贏”、“美國國內社會主義會興起”的。當時,全世界最流行的政治形式是“階級政治”,這一點我們都很熟悉。如何對抗、消解掉“階級政治”?就是推出了“身份政治”。
身份政治當然是多元的,社會中的族群以身份劃定。這個身份可以是膚色,可以是語言,可以是移民地……逐漸地,也可以發(fā)展到性向、甚至是不同的意見。黑人、拉美裔、亞裔、印第安人、女性、不工作的窮人、老年人(senior citizen)、LGBT(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到奧巴馬下臺前,其實這種身份政治已經(jīng)走向極端。
身份政治消解了階級政治,又帶來了什么后果呢?答案是在壓抑了“階級”之后,導致了社會不平等,積聚了矛盾。大量的勞動階級,包括工人、白人,在過去30多年事實上長期受壓抑。在經(jīng)濟ok的時代,政治正確有“道德光環(huán)”不敢說。那代人在70年代“美國夢”的高峰買車、住郊區(qū)別墅,生活過得去。但事實上,這些勞動階級的實際工資收入下降了30年,雖然消費力并未衰減——中國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廉價商品的涌入,也使美國在70年代后長期維持了低物價水平。
美國勞動生產(chǎn)率與非管理層工資水平變化曲線,下面為工資線
但在2007年之后,矛盾集中爆發(fā)了。這些人發(fā)現(xiàn),40年過去了,自己喪失了一切斗爭的土壤。特朗普上臺,我們說很多處于“銹帶”的白人勞工支持他——是的,這些勞動工人,就是戴棒球帽、開皮卡的那些人,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在美國的政治舞臺上沒有代言人。而這些投票給特朗普的人,其實跟四年前八年前投票給奧巴馬的人,是同一撥人。奧巴馬說要改變,要change,而這些人的確期待改變。奧巴馬時代過去了,情況依然沒有改變,所以轉頭去投特朗普。就是這樣。
那么我們看今天的“白人至上”。之前“身份政治”,幾乎都是少數(shù)人。但白人是多數(shù)。當白人也開始搞身份政治這一套,攻擊的方向就多了。這里面摻雜了階級政治——事實上這場騷亂可能跟2011年的占領華爾街都是一脈相承的。當時占領華爾街,大家心里還有進步主義的成分,指出“1%”和“99%”的現(xiàn)實差異固然勇敢,但是其實并不知道那1%是誰。到最后這些人發(fā)現(xiàn),無論自己怎么投票怎么選,那1%都在臺上。如果說六年前大家還有攻擊上層精英的成分在,6年后,攻擊的對象就變成了跟自己的階層接近的人。
比如,紐約時報有個文章就說,這些憤怒的白人中產(chǎn)最恨誰呢?恨比自己稍微高一點、又能接觸到的,比如律師、教授、醫(yī)生等傾向;他們不恨失業(yè)者、不恨無家可歸者,恨那些吃社保的移民。反對的矛頭,一方面指向傾向自由主義多元化的“白左”,一方面則指向移民。這次騷亂機會,開車沖撞人群的是白人,撞死的也是白人。他們之間的差異只是見解的差異,而非膚色族群的差異。
事實上,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民粹主義思潮,還有更深的歷史和現(xiàn)實背景。標準的敘事是“1864年林肯解放了黑奴”,但其實,解放黑人之后,北方政治勢力搞不定南方,南方強大的政治勢力還經(jīng)歷了一個重建時期,于是南方政治又回到南方精英手中。而這一時期,恰恰才是空前絕后的黑人悲慘時期——他們失去了農(nóng)場的保護,也在市場上經(jīng)受殘酷奴役。那些跑到北方的大多赤貧,比以前還慘。
最關鍵的是,南方的奴隸主文化沒有被肅清,在美國有很深的土壤。美國建國時,元勛一半北方、一半南方,聯(lián)邦主義有一定的南方貢獻;而為了維護國家統(tǒng)一、言論自由,代表分裂、引發(fā)此次騷亂的邦聯(lián)旗、內戰(zhàn)人物雕像,也沒有去清算,甚至是在1920年代重新抬頭。要一直到二戰(zhàn)后,六七十年代民主黨興起,南方在文化上才發(fā)生轉變。
在過去民主黨得勢的三十年中,這次騷亂中很扎眼的3K黨也是被壓抑了,現(xiàn)在又重新冒頭。在以前,3K黨都得穿白袍蒙住頭,現(xiàn)在居然都能剃光頭、穿希特勒言論的衣服招搖過市,甚至頭目都可以去參加選舉。中國倆游客在德國行納粹禮就被捕了,美國人在德國行納粹禮被打了,但美國國內呢?這一次有不少納粹的東西。很明顯,這是歷史的遺存,也是美國在肅清種族主義上不徹底的表現(xiàn)。他們甚至不像歐洲那樣規(guī)定這些東西是非法的。
其實,種族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公平問題。1960年代為什么黑人不鬧事?因為給了他們公平的權利?,F(xiàn)在呢?現(xiàn)在是普遍不公平、普遍不滿意,所以種族主義會回潮。當?shù)案鉀]有辦法再做大的時候,分蛋糕就會成為大家關注的問題。黑人小孩寫一百遍“Black live matters”(黑人的生命很重要)就能被名校錄取這種例子,對普通白人來說會不會是“逆向歧視”?幾乎也接近“按鬧分配”了。
在任何一個國家,“身份政治”無原則地推進都不是好事。身份政治信奉的多元主義,必然導致對共同體的背離。如果共同體內的所有人都只考慮個人,一定會導致分裂。所以政治學上才會有那個經(jīng)典的命題:個人權利、公民美德、社會秩序三者究竟應該如何排序?哪個更大?美國和西方在全世界推行的就是一套權利觀念,本質上又和國家、共同體建構有矛盾。經(jīng)濟過得去的時候,也許玩得轉,當經(jīng)濟條件差的時候,一定行不通。用孟德斯鳩的話說,小共和國亡于外部威脅,大共同體亡于內斗。
3k黨頭目喊話特朗普:回家照照鏡子,記住,是白人讓你當選的!
而美國的政治制度恰恰又是信奉多元民主的,其制度設計初衷就是要讓不同的群體在制度中發(fā)出聲音。畢竟,如果下層沒有團結和組織能力,就一定會讓資本精英階層控制政府。但問題在于,在單一民族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點或許行得通;但在移民國家中,就會出現(xiàn)bug。你的人口不是均質化的,分各個部分;為了階級、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搞了多元政體,各個族裔也會借這個發(fā)聲。
這導致的結果就是,一個政治家要當選,就要計算選民的結構,就會刻意迎合某個族裔、甚至是海外移民給他們投票。白人占主體是吧?但是白人主體的政見可能是比較穩(wěn)定的,共和黨民主黨各50%,雖然占大多數(shù),但不是變量。變量就在少數(shù)上。比如這次特朗普當選,很多華裔就要擺到了共和黨這兒。因此,在這樣的選舉體制中,少數(shù)族裔反而變成了關鍵變量;因此,任何一個政黨上臺,都要迎合移民和少數(shù)族裔,也就會強化族裔和身份證址。
說實話,這是真正的“體制問題”。別說特朗普,任何總統(tǒng)上來,如果還是這個政體、這樣的玩法,身份政治的勢頭是不可能逆轉的。
觀點/范勇鵬
采寫/公子無忌
- 原標題:俠客島:美國會陷入“第二次內戰(zhàn)”嗎?
- 責任編輯:何書睿
-
MAGA基本盤還能“忍”特朗普多久? 評論 73從2000兆帕潛艇級熱成型鋼的“登天”說開去…… 評論 79美媒焦慮:哪怕只為跟上中國,美政府都不能這么干啊 評論 140“趁納瓦羅不在,他們沖進白宮勸說特朗普暫停關稅” 評論 178最新聞 Hot
-
美媒焦慮:哪怕只為跟上中國,美政府都不能這么干啊
-
特朗普“抱怨”后,日本考慮放寬汽車進口安全標準
-
“五角大樓里完全崩潰了”,3名美國防部高官被解雇
-
“趁納瓦羅不在,他們沖進白宮勸說特朗普暫停關稅”
-
澤連斯基回應:?;?0小時太短,建議30天
-
韓國一戰(zhàn)機飛行訓練中掉落機炮吊艙和空油箱
-
“美國在地球上跟中國爭,卻把太空主導地位拱手讓出”
-
內塔尼亞胡:摧毀哈馬斯前不會結束軍事行動
-
超900人簽署“反關稅宣言”,包括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
“中國正投入萬億美元,我們卻在這胡搞”
-
真急了!“白宮擬成立涉華關稅應急工作組”
-
黃仁勛訪華盼繼續(xù)合作,特朗普回應
-
中國男子在TikTok“神評”美國關稅,米爾斯海默秒答:贊同
-
“內地電影票房過億那一刻,香港電影就被顛覆了”
-
美國稅局代理局長剛上任三天就被免,“貝森特抱怨他是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說了:不行,就放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