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臭咸魚:曹操高陵“被毀”始末及曹丕對陵寢制度的改革
關鍵字: 三國曹丕曹操高陵盜墓東漢社會制度三國喪葬讖緯漢獻帝【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臭咸魚】
最近一則有關曹操高陵的新聞又引起了大眾的關注,據報道稱“河南安陽曹操高陵是一處內有垣墻、外有壕溝、地面上建有神道和陵寢建筑的高規(guī)格陵園,但在后世遭到“毀陵”,陵園內所有地上建筑被有計劃“拆除”?!比绻潜I墓賊的話,似乎不應該對陵園的地上建筑感興趣,新聞中“拆除”、“毀陵”這兩個關鍵詞打上了雙引號。
而更讓人震驚的是主動拆毀曹操高陵陵園建筑的竟然是曹操的兒子曹丕,在一向主張“死者為大”和“以孝治天下”的封建時代看起來是那么的駭人驚聞,就是普通人盜墓毀墳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輿論的抨擊。漢代就已經有了禁止盜墓的法律條文,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的《盜律》規(guī)定,“盜發(fā)冢”與殺人同罪,都應處以磔刑。身為皇帝的曹丕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拆毀父親陵園內的建筑,這幕后又存在什么樣的隱情呢?魏文帝又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進行的喪葬制度改革呢?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就開始為自己的壽陵規(guī)劃,下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guī)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辈懿僖?guī)劃以西門豹祠西邊的高原上建造陵墓,因高為基,要求不封不樹,這體現了曹操的薄葬思想,也體現了曹操對漢代陵寢制度的改革。
曹操薄葬思想與東漢厚葬風氣
薄葬與曹操的節(jié)儉思想是一以貫之的,兩漢事死如事生的思想、靈魂不滅的觀念使得社會上厚葬鋪張浪費之風氣盛行,即所謂的“世以厚葬為德,薄終為鄙”。人們相信死后還能享受生前的富貴生活。漢代的經學思想摻雜了很多陰陽五行、圖讖等學說,整個社會追求神仙方術以求長生不老。其次兩漢統(tǒng)治者都主張“以孝治天下”,孝是察舉制度的重要標準和條件,士人為了出仕做官需要博取孝子的名,往往會在父母的墓葬上搞名堂。
去年七月在山東濟南發(fā)掘出土的東漢時代的三羊開泰浮雕漢畫像石墓(@濟南時報)
漢代著名的政論家王符曾描述過這一現象,《潛夫論·浮侈篇》記載“今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yǎng),死乃崇喪,或至金鏤、玉匣、檽梓、梗、楠。多埋珍寶、偶人、車馬,起造大冢,廣種松柏,廬舍祠堂,務崇華侈?!奔词故巧皩Ω改覆还B(yǎng),死后也要為父母花費巨額財富建造堂皇富麗的陵墓。生前即使再對父母孝敬,別人也不會知道,死后為父母營建恢宏壯麗的陵墓確實人人都能看見的,這“孝子”也就能被地方太守舉薦為孝廉出仕做官了。
《后漢書》的作者范曄曾評論到:“國貲糜于三泉,人力單于酈墓,玩好窮于糞土,伎巧費于窀穸?!备吒咴谏细挥兴暮5牡弁醺窃跔I建陵墓上不遺余力,兩漢帝王陵墓在漢末魏晉南北朝多被發(fā)掘,致使?jié)h墓十不存一,這無疑和帝王公卿厚葬有關。
當然“法令不能禁,禮義不能止”的厚葬之風也得到了有識之士的批判,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曾經下詔批評厚葬的行為,令百姓知“薄葬送終之義”,盡管劉秀的出發(fā)點不僅僅是因為厚葬導致的奢侈之風盛行,使得貧困之家破財,更重要的是富貴之家的在墓葬禮制上的僭越。東漢的漢安帝也曾下詔禁止殫財厚葬,東漢皇帝的三令五申,反映的是民間社會厚葬風氣之盛。雖有法律和禮制的禁止,也無可奈何。
更何況漢末天下喪亂,民生凋敝,百姓十不存一,戰(zhàn)亂不止的年代里,快速高效獲取財富的方法之一便是盜墓,為獲取錢財補充軍國之用,軍閥率先帶頭開始挖掘王侯大墓。例如董卓在占據東都雒陽期間,就曾指派呂布去挖掘附近的帝王陵墓、公卿大臣的墳墓,收集財寶;按《崔琰傳》,袁紹的士兵在河北也四處挖掘私人墳墓,盜走財物之后,尸骨散落路邊,按陳琳所作的《討曹操檄文》,曹操也設立了發(fā)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掘墓官員,做同樣的事。
正是曹操深知漢末戰(zhàn)亂盜墓不止的亂象根源,以及厚葬風氣的惡果,加上他本人一貫的節(jié)儉思想,提倡薄葬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閻步克先生則認為陵墓規(guī)模有時也是皇權衰弱的一個縮影,曹魏皇權衰弱,皇陵沒有封土,帝王陵墓竟然為防止盜竊,而縮減陵墓規(guī)模,可見帝王權威之下降。
陵寢制度的起源和發(fā)展
陵寢指的是漢代皇帝陵園中的祭祀場所,因為古人并不直接在墳墓前祭祀,而是在宗廟里祭祀。據《后漢書》記載“古不墓祭,漢諸陵皆有園寢,承秦所為也。說者以為古宗廟前制廟,后制寢,以象人之居前有朝,后有寢也……”
古時君臣前面設有朝,用來朝見大臣和處理國家大事;后面設有“寢”,作為君主和后妃子女生活起居游玩的地方。君主還需要供奉和祭祀祖先,前廷除了有處理政事和朝見的宮殿外,還需要建造“廟”,“廟”是仿照君主生前的宮殿規(guī)模興制來建造的,簡而言之,就是死去的祖宗也得有“前廟后寢”,“廟”用來陳列祖先的神主牌位,“寢”用來陳設一些家具用品,作為祖先日常生活起居之用。
這就是所謂的陵寢制度。西漢把“寢”和陵墓造在一起,也把“廟”建造到了陵園旁邊。陵寢制度的產生和社會的激烈變革有關系,君主政權的建立使得“朝”的重要性超過了“寢”,陵墓的禮制地位也就越發(fā)顯得重要。
既然陵祭的規(guī)模提高,勢必開始會大規(guī)模建筑寢殿,東漢諸帝有的設置有的設有寢殿和鐘賓,有的設有石殿和鐘虎。由于劉秀的父親遠在舂陵,東漢皇帝還命令地方官代為祭祀劉秀的祖墳和祠堂,由于帝王的以身作則和儒家“三年之喪”被時人廣泛地接受和踐行,豪強公卿們紛紛大規(guī)模建造墳墓和祠堂,在建筑上雕刻畫像,東漢厚葬之風亦是愈演愈烈。
東漢墓葬壁畫
魏文帝的墓葬改革與曹丕的繼位危機
既然曹操明確主張“不封不樹”,然而據《宋書·禮志三》記載“及魏武帝葬高陵,有司依漢,立陵上祭殿。至文帝黃初三年,乃詔曰:"先帝躬履節(jié)儉,遺詔省約。子以述父為孝,臣以系事為忠。古不墓祭,皆設于廟。高陵上殿屋皆毀壞,車馬還廄,衣服藏府,以從先帝儉德之志。"及文帝自作終制,又曰:"壽陵無立寢殿,造園邑。"自后至今,陵寢遂絕?!辈懿偎篮?,有關官員還是在高陵設立陵寢了,為何文帝不一開始就改革陵寢制度,從“先帝儉德之志”,非要黃初三年才改革呢?
筆者以為文帝曹丕的墓葬改革與其繼位危機和鞏固權力有關,至于網上猜測文帝和父親關系不好,所以文帝為報復而毀陵寢建筑則是不經之談。細研史書,文帝的繼位之路其實充滿了一波三折,一點也不輕松,稍有差池,于文帝而言便是萬劫不復。在父親剛剛去世的那段時間,為禪代自顧不暇的曹丕是不可能去改革陵寢制度的。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一代梟雄曹操于洛陽病逝,臨死前卻下了一道非同尋常的命令,就是讓曹丕的同母弟曹彰從長安奔赴洛陽, 對于在鄴城的儲君曹丕,似乎只留下了“以愛子相累”的瑣碎遺言。盡管有人猜測曹操這樣做不過是為了臨終前見愛子一面,別無他意。然而當時曹操剛剛聯合孫權滅了關羽,北方局勢卻不是很穩(wěn)定,在如此敏感的時期,既不給招儲君曹丕又不給儲君留下接班指令,身邊卻有愛子曹植在側,召回手握兵權的曹彰,實在讓人捉摸不透。
果不其然,曹彰到洛陽,便對曹植說“父王召我來的原因,是想立你為繼承人呢。”曹植說:“萬萬不可!你沒看到袁氏兄弟的下場嗎?!”關鍵時刻,曹植深明大義拒絕了哥哥曹彰的誘惑。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武守哲
-
這場貿易戰(zhàn),美國就是個“紙老虎” 評論 66特朗普也直說了:不行,就放棄 評論 228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國談成 評論 238“英偉達很急:別再卡了,中國自研芯片已突圍” 評論 146“痛苦!關稅戰(zhàn)被中方拿捏,美國只能二選一” 評論 100最新聞 Hot
-
特朗普也直說了:不行,就放棄
-
“中國深知‘廣場協議’是致命的,特朗普別想了”
-
“中國稀土,關乎美國人生死”
-
美軍高官著急:中國速度太快了,是美國3倍
-
德銀:中國客戶減持美債,轉頭買歐洲資產
-
美國對中國再下黑手,“黃仁勛道出最大擔憂…”
-
跟特朗普談,拿中國當籌碼?英財相:蠢死了
-
加總理揚言:除了中美,還有其他人
-
美方將不再斡旋?梅德韋杰夫喊話歐盟:學著點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國談成
-
“英偉達很急:別再卡了,中國自研芯片已突圍”
-
印尼讓步了
-
“痛苦!關稅戰(zhàn)被中方拿捏,美國只能二選一”
-
西藏日喀則市原副市長張云寶被查,長期在水利系統(tǒng)工作
-
輪胎高速路上狂奔后滾進服務區(qū)致人死亡,重慶警方通報
-
中國在智利合建天文臺項目,美國又伸黑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