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爾:“冠夫姓”就是地位低?歷史上女性姓氏變化是父權與夫權的斗法
【文/觀察者網(wǎng)專欄作者 保爾】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夢華錄》古裝電視劇的熱播,網(wǎng)絡上興起了關于古代女子姓氏的議論。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在中國古代,女人婚后是否必須改姓,冠以夫姓?電視劇也好、小說也罷,都只能描繪特定時代的故事,真正要探討這種涉及整個中國古代的歷史問題,就必須有兩方面的清醒認識。
一方面,中國歷史悠長,在幾千年的文明發(fā)展過程中,幾乎沒有亙古不變的東西,姓氏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既然有變化,那么就有必要討論為什么會變。歷史的演進是有跡可循、有因有果的,姓氏名稱的改動也是如此。本文嘗試簡單梳理中國古代女子的姓氏變化,并對其中的變化原因談談筆者的理解。
婦從夫姓,由來已久
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過程中,姓氏很早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最初并不穩(wěn)定。作為一種反映血緣和社會關系的符號,在舊俗尚存的先秦時代,“姓甚名誰”往往是可以調整的。即便是重要的人物,根據(jù)不同的取舍,也會有好幾種姓名組合形式。
到了秦漢時期,姓氏才逐漸穩(wěn)定成為“家”的冠稱,在一家之內,姓氏以父子相傳的方式延續(xù),成為家族成員最為重要的共同點。這種穩(wěn)定的家族內姓氏傳承結構,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既然是“父子相傳”,很明顯,姓氏傳承的重點在于男性。作為被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女性的姓氏如何確定呢?翻看《史記》、《漢書》等常見的秦漢歷史文獻,會看到諸如呂后、戚夫人、李夫人等等重要的女性人物。由此觀之,似乎秦漢時期女人的姓氏與丈夫并無關聯(lián)。但事實上,這是閱讀正史常有的偏見。
在史書中登場的女子,絕大多數(shù)來自社會上層,甚至于是最上層。這些人的名氣雖然大,但人數(shù)其實很少,而且身份地位都非常特殊,用她們來代表秦漢時期的女性顯然是不合理的。
根據(jù)學者的統(tǒng)計,如果除去后妃、公主這樣的皇家女性,在史書中登場的其他西漢女性中,只有七個人不跟丈夫姓,占比非常低。事實上,即便是在上層,絕大多數(shù)女性也還是跟隨丈夫的姓氏,比如漢高祖劉邦的母親叫劉媼,顯然是跟了劉家,而且在劉邦稱帝后也沒有改。還有權傾朝野的霍光,他的夫人叫霍夫人,明顯是跟了霍光的姓。
在民間,妻隨夫姓更為常見和普遍。里耶秦簡中發(fā)現(xiàn)有官府的戶籍文書,每家只有戶主的男性姓氏,妻子完全沒有姓氏,只是列在丈夫的后面,大概率是跟隨夫。漢代簡帛的數(shù)量更多,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比如居延漢簡中就有不少女子的姓名,普遍冠以丈夫的姓,或者干脆就叫“某某妻”,完全看不到來自娘家的身份痕跡。
里耶秦簡。圖自維基百科
諸如“衛(wèi)皇后”、“李夫人”的叫法,很可能也并非真實使用的姓名,而是后人的稱呼。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提出過一個問題:“漢時皇子未封者,多以母姓為稱”。比如漢武帝的戾太子,早先就叫衛(wèi)太子,跟了母親衛(wèi)子夫的姓。太子不跟皇帝姓,顯然不是因為皇后衛(wèi)家的聲望更大,更可能是為了以此區(qū)分皇子們的出身。同樣,李夫人、趙夫人等名稱,更可能也是為了區(qū)分她們的身份,是后人起的,而非當時用的。
在“即嫁從夫”的倫理下,女子冠夫姓可謂合乎情理、順其自然。盡管也存在其他情形,但總體而言,在姓氏穩(wěn)定的秦漢時期,妻從夫姓是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也是秦漢時期文化發(fā)展的產(chǎn)物。
姓甚名誰有變化
秦漢時期的女子普遍跟從夫姓,但自西晉以后,情況逐漸出現(xiàn)了變化。在現(xiàn)存的若干北朝戶籍殘片中,妻子與丈夫的姓氏不再完全一致。兩晉以來的官文書中也能看到類似的情況,已婚女子不再記做某夫人,而是用上了娘家的姓氏,稱作某氏。
在唐代的戶籍文書中,女子使用娘家姓氏的情況變得更為普遍。無論是民間自報的戶籍表“手實”,還是官府為了查驗戶口制作的“點籍樣”,其中的女性都有自己的姓氏。如果女性是戶主,更是有名有姓。
吐魯番文書中就出現(xiàn)了諸如“陳思香”、“安勝娘”這樣的民間婦女姓名。各種傳世史料也證明了這一點,唐代從后妃到民間女子,常常使用娘家的姓氏,有自己的名字,并且為當時人所稱呼。較之于秦漢時代妻從夫姓,唐代的情況明顯大不相同。
看起來,從兩晉到唐代,女性似乎“掙脫”了夫姓的控制。但這還只是歷史演進的一個過程。到了宋元時期,女子的稱呼又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在宋代的契約文書、判詞卷宗里,民間已婚女性很多被稱作“阿某”,在娘家姓氏前加了一個“阿”字。乍一看,或許覺得這個“阿”是個口頭語,但通行全國的口頭語顯然不是那么簡單。
在元朝的文書中,女性除了“阿李”、“阿張”等稱呼,還出現(xiàn)了“張阿李”、“王阿張”這樣的稱謂。比如元雜劇中包拯審案,就有“李阿陳”的狀子,最前面的李,是阿陳丈夫的姓。學者認為,這種“某阿某”的結構,可能是“某某妻阿某”的簡化。丈夫的姓再一次出現(xiàn)在了最前面,冠夫姓應運而生。
明清時期,很多女子都有源自娘家的姓名,即便是在民間,也有諸如“李三娘”、“張五嫂”的稱謂。但在正式的文書中,比如買賣土地、房屋的契約,從明朝到清代中期,絕大多數(shù)已婚女子的稱謂都是“王阿李”、“陳阿張”這種夫姓在前,娘家姓在后的格式。只有在冠以“母親”這種女性獨有身份之下,才會出現(xiàn)“張氏”、“王氏”這樣只有娘家姓氏的稱謂。
大致從乾隆朝中葉開始,民間女性稱謂又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王阿李”這樣的形式不再常見,取而代之的是丈夫的姓在前,娘家的姓在后,即“王李氏”。從清中葉到晚清,這種“某某氏”的稱謂被大量使用,人們逐漸習以為常。
夫權與父權的博弈
從古到今,“姓什么”一直是很多中國人極為重視的事情。從某種視角看,“子隨父姓”已經(jīng)是男權社會的重要表現(xiàn),“妻隨夫姓”更是對女性地位的壓制??雌饋?,從兩晉到唐五代,女性脫離了丈夫的姓氏,似乎是邁出了自由的一大步。
但事實上,中國古代女子姓氏的變化,與如今人們談到的女權并沒有多大的關聯(lián)。
一方面,娘家的姓說到底其實是“父姓”,依然是以男性、男權為主導的家族標簽。秦漢時期女子嫁人后從夫姓,意味疏遠甚至是割裂與父族的關系,這與當時的禮儀文化是息息相關的。
在《白虎通》宗族篇中,已經(jīng)嫁人的家族女性各成一族,不再與父姓群體同族。換言之,雖然是家里的女兒、姐妹,但嫁人之后,就成了父親和兄弟的“異姓”。女子歸屬于丈夫的家族,與父族脫離關系。
但這種觀念并未延續(xù)太久,隨著父系倫理的強化,在此后的歷史中,家族內的女性成員不再是可以隨意拋棄的存在。于是自兩晉以來,父姓開始穩(wěn)定地出現(xiàn)在女性的稱謂之中,到了唐代,父姓穩(wěn)定地成為女性的稱謂。
宋元以后,隨著“某阿某”、“某某氏”的出現(xiàn),在父姓前冠夫姓成為新的趨勢??雌饋?,這似乎是夫姓卷土重來,但事實上,宋元以后的“冠夫姓”與秦漢時期的“從夫姓”并不完全相同。
若論及內涵,二者更是存在很大的不同。秦漢時期女性的稱謂里只有夫姓,呈現(xiàn)的是夫族對父族的全面取代。而在宋元以后,夫族雖然依舊處于強勢,但父系倫理的強化已成定局,因此出現(xiàn)了來自丈夫與父親的兩個姓氏。這種形態(tài)兼顧了夫權和父權,適應諸如宗法、禮儀等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歷史上女性姓氏的變化,說到底其實是“夫權”與“父權”的斗法,女性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其中并沒有“女權”可言。
另一方面,“姓甚名誰”很難與女性權力、地位存在直接的關聯(lián)。有一種觀點認為,唐代前期是中國歷史上女性地位比較高的時代。
同樣是在唐代,女性從父不從夫,似乎二者是相互應和的,其實不然。唐代女性地位的提高,相當程度上與北朝風俗的引入有關。而女子稱謂的變化,則是西晉以來儒家禮法觀念變化的結果,源自于南朝的社會思想風氣,二者一南一北,對峙并立,實難關聯(lián)。而且即便是唐朝最解放的女性,也沒有想過在姓氏上做文章。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倒是給自己造字取名,但也沒想過造個獨一無二的姓氏。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的《中華民國民法》中,第1000條規(guī)定:“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看起來認可了歷史的傳承,沒有給與女性以獨立的權力和地位。
其實,在制定這項法條的過程中,當時人認真考慮了男女平等問題。討論的結果是,法條中增加了“贅夫以其本姓冠以妻姓”。通過這種“互改”,實現(xiàn)了看起來的平等。
河南濮陽:第22屆中華張姓拜祖大典舉行。圖源:視覺中國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這樣的“平等”或許有些索然無趣,但在當時卻也著實破費了一番心思,足可見數(shù)千年來中國傳統(tǒng)“夫權”、“父權”,以及男尊女卑社會關系的強大影響力。
本文系觀察者網(wǎng)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wǎng)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劉惠 
-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隆重舉行 習近平出席并發(fā)表重要講話
2022-07-01 15:06 -
中美關系陷入50年來最低谷,我們更該紀念她
2022-06-27 09:20 中美關系 -
鄭州: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降低小學入學年齡
2022-06-19 07:40 中西教育 -
第28屆上海電視節(jié)順延至明年舉辦
2022-06-10 22:58 -
湖北考生傳出數(shù)學試卷請槍手作答?官方:發(fā)帖人疑患精神疾病
2022-06-07 22:00 高考 -
網(wǎng)友發(fā)數(shù)學題求答案被疑泄露高考題,教育部考試院:已接到舉報
2022-06-07 21:12 高考 -
“《紅樓夢》這題真的挺難,對考生要求比較高”
2022-06-07 16:54 高考 -
1193萬人創(chuàng)新高!“網(wǎng)課一代”進考場了
2022-06-07 16:13 高考 -
英國地質學家盜竊伊拉克歷史遺址文物,被判15年監(jiān)禁
2022-06-07 10:06 -
陜理工回應“招聘3名教師2人是領導子女”:取消資格
2022-06-06 18:04 中西教育 -
教育部:已關注到“問題教材”,已介入調查
2022-05-26 17:21 -
李強:強化陣地意識,進一步鞏固擴大社會面清零攻堅成果
2022-05-05 22:10 抗疫進行時 -
我國2895個縣全部實現(xiàn)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fā)展
2022-05-05 15:27 -
《云南映象》公演19年被迫解散,楊麗萍:疫情太殘酷
2022-04-30 17:07 -
市監(jiān)總局關注知網(wǎng)涉嫌壟斷:正依法開展相關工作
2022-04-26 11:39 -
治理“飯圈”亂象,豆瓣鵝組等7個問題小組被停用
2022-04-14 17:32 明星那點事兒 -
中辦國辦:摸清國內外中華古籍資源和保存狀況
2022-04-12 09:27 -
中國不缺聰明人,但民族強大靠的是偏執(zhí)的守望者
2022-04-09 08:27 -
出國參展的俄羅斯藝術品被芬蘭扣押,價值近3億元
2022-04-07 11:30 烏克蘭之殤 -
國家電影局:中高風險地區(qū)電影院一律暫不開放
2022-03-18 20:30 抗疫進行時
相關推薦 -
關鍵時刻,外貿(mào)大省如何突圍? 評論 1“特朗普會輸,‘用談判孤立中國’行不通” 評論 81“中國代表團訪問巴西,探討兩洋鐵路” 評論 188事關中國!特朗普親自阻止馬斯克,還飆臟話? 評論 188最新聞 Hot
-
“中國有韌性美國則不然,特朗普已經(jīng)搞砸了”
-
關鍵時刻,外貿(mào)大省如何突圍?
-
“中國代表團訪問巴西,探討兩洋鐵路”
-
“世界貿(mào)易將圍繞中美運轉,美國如此笨拙…”
-
“中國將缺席,英國遭受打擊”
-
“美國設下陷阱,韓國主動入局,要重現(xiàn)廣場協(xié)議?”
-
美媒感慨:2小時→1分鐘,中國又一壯舉
-
“英偉達對中國客戶隱瞞了…”
-
美國土安全部長放狠話:哈佛如果不從命,就別想再招外國學生
-
武契奇:天塌下來,我也不改主意
-
特朗普突然現(xiàn)身美日關稅談判,“背后是市場壓力”
-
沙利文猛批特朗普:中國可不會像蘇聯(lián)那樣崩潰
-
美國“吃貨”欲哭無淚:特朗普逼著中餐館換料,味兒不對了
-
美債風暴前一個月,海外債主增持2900億美元,中國增持235億美元
-
首次披露!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原局長李光林已落馬,被跨省起訴
-
“以色列計劃5月轟炸伊朗核設施,本以為特朗普肯定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