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子:自然界的紅銅礦并不多,那青銅器所用的銅是如何冶煉出來的?
【前一陣去陜西博物館,陜博的展館參觀路線基本是按照年代進行的,從陶器時代走到青銅時代的時候,我突然產生了一個疑問:青銅器所用的青銅屬于合金,銅和其他金屬是有相對確定的比例的,那么這就要求銅的純度比較高,也就是說,挖出來的銅礦需要冶煉,在科學技術并不發(fā)達的古代,到底是通過什么來還原的呢?】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葉子)
談及青銅,人們腦海中最先浮出的畫面大多是雄偉莊嚴的后母戊鼎,是造型精美的四羊方尊,是寒光凜凜的越王勾踐劍,心中升騰起對古人高超制造技藝的欽佩。中國的青銅文明博大精深,今天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帶領大家由“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一起來領略古人的智慧結晶,看看青銅到底是如何冶煉出來的。
青銅器制造流程
青銅是什么
首先我們從化學的角度來看一下,青銅到底是什么。
銅,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一種常見的金屬,初中化學課本里這樣描述,“常溫下帶有金屬光澤的紫紅色固體”。自然界中,銅礦的露頭處存在著含銅量高達98~99%的自然銅,也稱紅銅或純銅。它質地柔軟,延展性好,無需加熱處理,鍛打加工即可獲得所需要的形狀,最早在公元前7000多年的中東地區(qū),便有農耕部落制造的紅銅裝飾物被發(fā)現。
青銅,廣義上指所有以銅為主要成分的合金,但在考古界,一般是指有一定比例錫、鉛的銅基合金。錫,是我們常常提到的“五金”——金、銀、銅、鐵、錫——之一,銀白色光澤的軟金屬;鉛,高密度柔軟的藍灰色金屬,但是常溫下在空氣中易氧化,表面會形成一層氧化膜。紅銅質地比較軟,在鑄造時需要的溫度也較高,但在加入錫或鉛后形成合金,其熔點降低,硬度增加,顏色也由紅變白亮,雖然韌性有所損失,整體變得更脆,但是只要控制好比例,韌性能保持在一個合適的范圍。
19世紀30年代丹麥考古學家G·J·湯姆森提出人類物質進化史的分期概念,他根據人類在不同時代使用的生產工具,將人類文明歷史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實際上,現代考古發(fā)掘證明,紅銅的發(fā)現與使用都在青銅之前,但是為什么歷史學家沒有劃定一個時期叫做紅銅時代呢?這主要是因為人類使用紅銅的同時,也普遍使用著石器,紅銅制品大多都是一些小件器物,用于裝飾,對整體社會生活意義不大,也無法替代石器制品的使用,所以紅銅時代便沒有被考古學界廣泛接受。
此外還有很多人疑惑,為什么銅先于鐵被人類發(fā)現和利用呢?這主要是因為銅色彩艷麗,易吸引人類的目光,且在自然界中存在天然礦藏,熔點也只有1087℃,更易進行冶煉。而與之相反的鐵,自然界很少有自然鐵,它主要是以氧化物或者其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鐵礦石與普通石料難以區(qū)分,此外鐵的熔點在1537℃,遠高于銅,難以冶煉,即便從礦石中提煉出來,也是呈現海綿狀,不經捶打,無法成材。綜上幾點,人類對金屬的冶煉和利用,先是從銅開始。
紅銅的冶煉
青銅是一種比較復雜的合金,含有多種元素,冶煉技術出現較晚,我們先來研究一下成分較為單一的紅銅的冶煉。
在自然界中,紅銅是天然存在的,因其顏色鮮艷,非常容易吸引人們的目光,世界上先在發(fā)現的最早的銅器就是由紅銅鑄造的,但在我國尚未發(fā)現。學者們推測,人類或許在最初是將紅銅礦石當作普通石料進行打磨,并發(fā)現了紅銅良好的延展性,它不似石頭那樣容易碎裂,而是可以捶打變薄,制成形狀各異的裝飾品。后來,人類又漸漸摸索出加熱到一定溫度后的紅銅會變軟,更易塑形,銅的熔點時1083℃,若設燒到制陶時的最高溫度(1000℃),紅銅還可以熔化成銅水,冷卻凝固后能隨容器形成一定形狀。
但是紅銅在自然界中存量畢竟不多,與其共生的一種常見含銅礦石——孔雀石——也開始走向了人類的視野??兹甘?,化學分子式為Cu2(OH)2CO3,因其色彩與孔雀的羽毛相似,所以得名。它與紅銅礦石常常分布在一起,又因為顏色與銅銹相近,所以考古學家們推測古代煉銅最早是從孔雀石開始的。人類開始嘗試將孔雀石投入爐火中,在木炭存在的情況下加熱到1083℃時,銅便經由氧化還原反應而制得,反應式如下:
自此,人類開始掌握了紅銅的冶煉方法,但是紅銅金屬熔液難以鑄造成型,易吸收空氣,成型后器物制品往往帶有氣眼,表面粗糙,硬度也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應用。
青銅的冶煉
青銅是怎樣被發(fā)明出來的,考古學家們有兩種推測:
一種觀點認為,青銅是在冶煉紅銅的長期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來的。最初從礦石中冶煉出來的紅銅并不非常純,其中含有一些雜質,如少量的鉛、錫、鐵等,但因為鉛、錫含量很低,還不能稱為青銅。可是人們無意中發(fā)現這種合金的機械性能要強于紅銅,從而進一步開始有意識地向紅銅中添加錫從而配制出青銅。
另一種觀點認為,青銅冶煉可能是人類在采掘金屬礦時,用火燒燒烤巖石,然后澆水,使礦石裂縫。錫青銅含錫25%時,熔點只有800℃,當礦石是銅錫共生礦時,在800℃左右的木炭或者干柴火焰中,便能獲得青銅。
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在學界都獲得了廣泛支持。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周雪瑩 
-
輕癥患者首診隔離點觀察方案發(fā)布
2020-02-04 11:19 -
如何保障湖北武漢等地外國公民健康安全?中方回應
2020-02-03 20:22 新冠肺炎抗疫戰(zhàn) -
黃岡市長回應“衛(wèi)健委主任一問三不知”:非常內疚,非常自責
2020-02-01 23:05 網絡監(jiān)督 -
央視直播探訪武漢紅十字會被保安打斷,1200萬人懵了!
2020-02-01 22:01 網絡監(jiān)督 -
官宣!2020年春晚節(jié)目單出爐
2020-01-23 18:30 節(jié)日談 -
現在追求“自我實現”似乎理所當然,但要小心……
2020-01-23 08:18 -
犧牲社畜換來的“日本第一”,真的有意義嗎?
2020-01-23 08:11 -
武漢肺炎爆發(fā)后,300萬中國父母拒絕戴口罩
2020-01-22 19:13 -
疾控中心主任否認已發(fā)現超級傳播者
2020-01-22 11:25 醫(yī)學 -
肺炎疫情對春節(jié)檔票房影響有多大?
2020-01-21 16:21 中國電影 -
武漢通報:新增死亡1例
2020-01-21 07:19 醫(yī)學 -
深圳:另有8例觀察病例正隔離治療
2020-01-20 10:23 醫(yī)學 -
一代電視人遠去,但電視仍承擔著自己的責任和作用
2020-01-20 07:42 -
有代表說“我就是‘快樂教育’失敗者”,為何“快樂教育”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2020-01-16 15:55 上海兩會 -
轟炸專挑世界文化遺址,人干事?
2020-01-15 07:18 伊朗局勢 -
解讀中華文明,建構中國邏輯,《天下中華》屬于這個偉大的時代
2020-01-14 18:13 -
觀察員禮品春節(jié)快遞停發(fā)通知
2020-01-14 12:52 -
以前問“中華文明缺了什么”,現在問“中華文明多了什么”
2020-01-09 07:39 -
權健董事長束昱輝被判9年,罰金5000萬
2020-01-08 09:41 依法治國 -
那些刷屏的故宮美照,原來是他拍的
2020-01-07 15:13
相關推薦 -
最新聞 Hot
-
“中國代表團訪問巴西,探討兩洋鐵路”
-
美媒感慨:2小時→1分鐘,中國又一壯舉
-
“英偉達對中國客戶隱瞞了…”
-
美國土安全部長放狠話:哈佛如果不從命,就別想再招外國學生
-
武契奇:天塌下來,我也不改主意
-
特朗普突然現身美日關稅談判,“背后是市場壓力”
-
沙利文猛批特朗普:中國可不會像蘇聯那樣崩潰
-
美國“吃貨”欲哭無淚:特朗普逼著中餐館換料,味兒不對了
-
美債風暴前一個月,海外債主增持2900億美元,中國增持235億美元
-
首次披露!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原局長李光林已落馬,被跨省起訴
-
“以色列計劃5月轟炸伊朗核設施,本以為特朗普肯定同意…”
-
“過去歐洲防著中國,現在中國擔憂歐洲偷”
-
事關中國!特朗普親自阻止馬斯克,還飆臟話?
-
“被中國震驚15年了,美國還是沒搞定...”
-
專門朝中國潑臟水的部門,魯比奧給關了
-
又急了!特朗普打算對DeepSeek下黑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