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五未曾改變日本
關鍵字: 日本戰(zhàn)敗八一五投降詔書裕仁東條英機【文 矢澤左京大夫】
73年前的今天,是日本歷史上最長的一天。
1945年8月15日中午十二點,裕仁天皇的聲音通過電波傳到了日本各地——這是裕仁第一次發(fā)表廣播講話,同樣也是大多數(shù)日本人第一次聽到這個“現(xiàn)人神”的聲音。然而,日本人聽到的聲音可能與他們此前的想象有著不小的落差——透過收音機傳出的聲音一點都不像是一個40多歲正值壯年的年輕人,而是一種帶著特殊的催眠效果、拿腔拿調卻又含糊不清的聲音。這個聲音并沒有向人們想象中的那樣號召他的“臣民”戰(zhàn)斗到死或是宣布某個虛無縹緲的重大軍事勝利,而是拖長著聲音要國民“堪所難堪,忍所難忍”。然而,多數(shù)人都難以理解這種晦澀難懂的文言,只有熟悉情勢的人才會反應過來,這是在說日本戰(zhàn)敗了。
進行廣播錄音的裕仁天皇
現(xiàn)在看來,雖然是戰(zhàn)敗者的停戰(zhàn)聲明,但《終戰(zhàn)詔書》通篇卻洋溢著一種莫名其妙的自豪感:它沒有說明日本為什么要發(fā)動戰(zhàn)爭侵略他國、也沒有承認日本軍隊在亞洲各地犯下的累累暴行,甚至連“戰(zhàn)敗”兩個字都沒有出現(xiàn),但《詔書》卻把裕仁打造成一位精致的和平主義者;在談當下的形勢時,他說“戰(zhàn)局必不好轉,世界大勢亦不利我”;在談發(fā)動戰(zhàn)爭的目的時,他說是出于“庶幾帝國自存與東亞安定”;在談戰(zhàn)爭罪行時,他說這些都“固非朕志”,而“為萬世開太平”才是他本來的初衷。即使是在詔書的最后,裕仁還不忘警誡國民不要“情之所激,濫滋事端”,因為此時他最擔心的莫過于戰(zhàn)爭結束后可能發(fā)生的社會劇變。
總之,戰(zhàn)爭結束了。1945年8月15日,對日本來說既是結束,又是開始。
努力回憶歷史
即使冠冕堂皇的詔書沒有一處提到“投降”,但日本人已然認識到日本的確是戰(zhàn)敗了。這一天,NHK廣播了翻譯過的《波茨坦公告》與《開羅宣言》;雖然是晴天,美軍的轟炸機也沒有飛來,戰(zhàn)爭好像真的結束了。
現(xiàn)藏于國立公文書館的《終戰(zhàn)詔書》原件
面對戰(zhàn)敗,日本人首先是迷茫的——很少有人能在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之前就做好萬全的準備。而在這陣迷茫之后,就是“各有各的不幸”了。
第一組回憶者(左上起,順時針方向):半藤一利(1930~)、內田百閑(1889~1971)、廣津和郎(1891~1968)、小林一三(1873~1957);這其中,半藤一利是夏目漱石的外孫,而內田百閑是夏目漱石的學生
以昭和史研究成名的作家半藤一利,戰(zhàn)爭結束時還是一名15歲的初三學生。他回憶說當時“比起戰(zhàn)爭結束那種‘好極了’的感覺,自己只是眼前一黑,頭‘嗡’的一下,像是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一樣,首先進入了茫然自失的狀態(tài)。然后就是涕泗滂沱。是悲哀的淚呢,還是不甘心的淚呢,恐怕每個人的感覺都不太一樣”。
56歲的作家內田百閑回憶道:“天皇陛下的聲音是宣讀戰(zhàn)爭結束的詔書錄音。我流下了止不住的熱淚,但這流下的是怎樣的眼淚啊,連我自己都不知道”。
53歲的作家廣津和郎也有著類似的回憶:“因為戰(zhàn)時沒有條件修收音機,所以聲音低得快要聽不見了…而我卻流淚流個不?!?。
72歲的實業(yè)家小林一三當時也不由自主地哭了出來:“中午,我恭敬地聽完君之代播放后陛下的講話,眼淚控制不住地流了下來,只能茫然地靜靜坐著”。
對于另一些人來說,戰(zhàn)敗仿佛是早已預料之中的事情,因此他們“麻木”地迎來了戰(zhàn)后,卻留下了更加有趣的細節(jié):
第二組回憶者:高見順(1907~1965)、大佛次郎(1897~1973);兩人都是在鐮倉活躍的“鐮倉文士”作家群的成員。戰(zhàn)后,二人與同為“鐮倉文士”的川端康成、小林秀雄、里見弴等人為與創(chuàng)辦文藝春秋社的菊池寬相抗衡,也創(chuàng)立了名為“鐮倉文庫”的出版社。三島由紀夫就在川端康成的介紹下將小說《煙草》投給了鐮倉文庫雜志《人間》,使三島由紀夫正式躋身戰(zhàn)后作家之列。
38歲的作家高見順想到的首先是那一天炎熱的天氣:“(日本)終于還是輸了,輸?shù)袅藨?zhàn)爭。夏天的太陽正噼啪地燃燒著,光線刺得眼疼。在這樣的烈日下得知了戰(zhàn)敗的消息,周圍除了不斷的蟬鳴以外沒有任何聲音,安靜得很”。
- 原標題:八一五未曾改變日本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武守哲
- 最后更新: 2018-08-16 10:36:10
-
古代內衣,可不只是肚兜啊
2018-08-16 08:57 趣讀 -
偷襲珍珠港前 東條面見天皇:完全放心 已經(jīng)勝了
2018-08-15 17:00 日本 -
日教授被指曾摘抗日男性睪丸作實驗樣本
2018-08-15 10:09 中日關系 -
剛說完“安倍是親爹” 然后……
2018-08-15 09:30 -
這部慰安婦漫畫,最該看的是日本年輕人
2018-08-10 08:29 “慰安婦” -
人民網(wǎng)評紂王妲己成景區(qū)形象代言人:歷史豈容如此輕慢
2018-08-02 10:52 -
在古代中國,筷子還真不只用來吃飯
2018-07-31 07:47 趣讀 -
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依據(jù)是什么?
2018-07-28 18:48 觀天下講壇 -
攔住那些香港人!英國解密文件要讓一些人心寒了
2018-07-24 21:58 不列顛 -
中國廚師“征服”美國胃,促成國家公園系統(tǒng)建立
2018-07-23 20:09 海外華人 -
砒霜美白、生石灰洗臉…古代女子如何用生命比美?
2018-07-23 07:45 趣讀 -
它到底姓不姓“夏”?
2018-07-21 16:13 考古 -
埃及2千多年前石棺打開!結果讓人直呼謝天謝地
2018-07-20 11:16 考古 -
喝酒犯法、殺牛償命…古代這些奇葩法律讓穿越的你分分鐘沒命
2018-07-18 08:10 趣讀 -
212萬年前,黃土高原已現(xiàn)人跡
2018-07-12 08:37 考古 -
5000年前“山東大漢”亮相國博 身高近兩米
2018-07-11 22:38 考古 -
今天,我國多了一處世界自然遺產(chǎn)
2018-07-02 16:49 觀察者頭條 -
“足球鼻祖”蹴鞠為何衰落了?
2018-06-27 07:45 中國足球 -
搭載嫦娥4號 沙特相機拍攝地月合影
2018-06-15 08:20 科技前沿 -
只身從香港來為戰(zhàn)友掃墓的老兵,是假冒的?
2018-06-06 17:32 香港
相關推薦 -
最新聞 Hot
-
“華裔科學家五年前在美墜亡,與美方調查有關?”
-
“特朗普,白日做夢”
-
英國人也火大:中國對特朗普的評價,很難不贊同
-
義烏有信心挺過去,心疼美國一秒:他們上哪兒找襪子?
-
美財長污蔑中國“奪走”拉美礦權,中方駁斥
-
果然,又威脅歐洲:中國還是美國?
-
搖擺州共和黨人急死:中國都說奉陪到底了…
-
“美對華牛肉出口停滯,澳大利亞火速補位”
-
“美國客戶急電:SOS!90天內,能發(fā)多少發(fā)多少”
-
AI生成“吉卜力風格”圖片席卷網(wǎng)絡,爭議來了
-
“彪馬叔”挨批:吃頓飯的功夫,你就被特朗普耍了?
-
恐遭監(jiān)視,歐盟為赴美出差高官發(fā)放一次性手機
-
美財長忽悠上了:第一個行動的,可以得到“最好的協(xié)議”
-
“美軍掙扎過,但就是繞不過中國”
-
特朗普想幾乎全砍聯(lián)合國、北約經(jīng)費,有人急了:中俄要填補
-
開幕首日就翻車:大阪世博會標志性建筑漏雨,2億日元廁所用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