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摘:國民黨退居臺灣后的60萬"榮民"老兵消亡之謎
關鍵字: 國民黨臺灣榮民國民黨老兵【號稱“公民記者”洪素珠辱罵老榮民一事,近日引發(fā)臺灣島內(nèi)輿論討伐聲浪。所謂“老榮民”指的是,1949年前后隨蔣氏政權到臺的軍人,原以為“三年反攻”即可與母親、與新婚的妻子團聚,卻在40年的漫長等待中骨肉離散;他們身在軍營不準婚配,從軍半生后難以成家,不少人孤老終身;他們退伍后在臺灣開路造橋墾荒,卻因為文化不高、口音南腔北調(diào)而難以融入社會;他們少小抵臺為臺灣奉獻一生,卻被社會歧視、遺忘……作者何書彬在《國民黨退居臺灣后的60萬"榮民"老兵消亡之謎》一文中敘述了“榮民”老兵的歷史。本文載于《國家歷史》2009年12月,公眾號“看歷史”(ID:EYEONHISTORY)授權轉(zhuǎn)載?!?
1949年1月27日,農(nóng)歷臘月二十八。自上海黃埔港起航的太平輪,搭載了近千名乘客,以及數(shù)百噸物資,駛向臺灣基隆港。滿船的乘客,帶著離亂的苦痛,開始了這一段艱難的航程。晚23時45分,當太平輪行駛到舟山群島附近時,突然與迎面駛來的建元輪相撞,半小時后,太平輪沉沒在冰冷的海水中,全船生還者僅36人。
《太平輪》劇照
在波濤洶涌的大時代浪潮中,很少有人會留意這小小一船人的命運。失去民心和根基的國民黨已無從立足,在1949年兩百萬人潰退到臺灣的過程中,太平輪的悲劇只是其中一個小插曲,在青島,在煙臺,在上海,在廣州,在中國沿海的每一個重要的港口,類似太平輪這樣的生死離別在日復一日地上演——成千上萬的家庭就這樣在歷史的轉(zhuǎn)折口分別,一松手就是一輩子。
這是一場歷史上罕見的大遷徙,無論是那些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將軍,還是命若螻蟻的兵士,都在自愿與不自愿當中,來到一個陌生的彈丸之地。而更多的則是操著各地方言的普通民眾,被這股潮流所裹挾,以1949年為分界點,開始了人生的下半場。
“1949年,國民黨被共產(chǎn)黨擊敗,國民政府帶領二百萬殘兵、難民來到臺灣。”著名的中國史專家費正清在史書上冷峻地記載道。這200萬人,不管是否情愿,都被刻上了失敗者的烙印。敗軍之將,何敢言勇?隱忍與傷痛,屈辱和自省,種種的情緒都在這一刻埋下了種子,任由歷史的風雨澆灌,歲月催長。
來自不同地域的兩百萬人,無論原籍何處,共同的遭遇,同樣的情緒,將他們組成了一個命運的共同體,一起去承載離鄉(xiāng)的愁苦。在這個小島之上,他們有了一個統(tǒng)一的名字——“外省人”,以區(qū)分于六百萬“原住民”。
小島上的故事,就以這兩百萬人和六百萬人為主題,有了一個全新的開始。60年后,當1949年的老一代“外省人”日漸凋零,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則擁有了一種全然不同于父輩、祖輩的視角。他們在這個小島上成長,與這個小島的命運休戚與共,他們既是外來者,也是原住者,他們遺傳了父輩祖輩的鄉(xiāng)愁,更誕生了自我歸屬的臺灣意識。60年后,他鄉(xiāng)儼然變成了故鄉(xiāng)。
理解現(xiàn)在的臺灣,不得不從1949年講起,這里面包含有太多的歷史基因,它是臺灣之所以是現(xiàn)在,臺灣之所以是臺灣的關節(jié)點。只有這些“敗軍之將”的命運,不被看做是無關緊要的過去,而是一個關乎將來的現(xiàn)實,他們才不會成為孤獨的歷史棄兒,而是同為中國人,一個民族在大轉(zhuǎn)折時期的分離體。只有正視這群人的命運,歷史形成的傷口才能漸次愈合,傷痛的分離才能再次聚首。
60萬"榮民"
國軍撤守大陳島
1960年5月9日,國民黨遷臺后的第一項主要基礎建設——中部東西橫貫公路舉行通車典禮?!靶姓涸洪L”陳誠和“退輔會主委”蔣經(jīng)國出席。
這條公路穿越臺灣險峻高聳的中央山脈,在修建的過程中,施工方共動員了一萬多名“榮民”作為開路工人,其中三百多名“榮民”因工程的艱險而傷亡。
中部東西橫貫公路的作用在于將臺灣的東西部連了起來,使得臺灣東部的發(fā)展可以加速,然而對當時的臺灣當局來說,修建這條耗資巨大,用工極多的公路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用意,那就是安置數(shù)量眾多的退伍軍人。
從1950年起,原本隨國民黨來臺的60萬士兵,在臺灣實施義務兵役制后,逐步被年輕的本省新兵取代。大批士兵退伍,他們在臺灣沒有親人,自己也身無長技,退伍后怎么生活?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就在這個背景下,臺灣當局于1954年11月設立了“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簡稱“退輔會”,以安置和輔導這些退伍士兵轉(zhuǎn)業(yè)。一開始,“退輔會”主任由臺灣省“主席”嚴家淦兼任,副主任是蔣經(jīng)國,而在實際上,嚴家淦只是掛個虛銜,主要工作都由蔣經(jīng)國操辦。
“榮民”這個指代退伍士兵的概念由此產(chǎn)生,它的全稱為“榮譽國民”。
蔣經(jīng)國在“退輔會”上任不到半年,即為“榮民”們建立了屏東隘寮農(nóng)場、嘉義大埔農(nóng)場、宜蘭三星農(nóng)場、花蓮壽豐農(nóng)場、彰化二水農(nóng)場等,讓“榮民”們種植水果和其他一些農(nóng)產(chǎn)品,能夠自食其力。后來,又在屏東、花蓮、臺南、新竹等地修建了“榮民之家”,安置那些年老的“榮民”。
1956年6月6日,臺北的“榮民總醫(yī)院”在蔣經(jīng)國的推動下開始興建,并于三年后投入使用,簡稱“榮總”,日后這家醫(yī)院不但成為許多“榮民”看病的地方,也成為國民黨許多高層人物的病房,蔣經(jīng)國遺孀蔣方良在病重時,宋楚瑜即是赴“榮總”探望。
臺北榮民總醫(yī)院
中部東西橫貫公路的興建是蔣經(jīng)國在“退輔會”干的一件大事。在施工前,蔣經(jīng)國就帶著“榮民弟兄”進山勘測,施工過程中,蔣經(jīng)國又多次到工地為“榮民弟兄”打氣。
為數(shù)眾多的“榮民”就在這條公路建成后,在山區(qū)沿著公路扎下根來,一位“榮民”說:“第一批上山的人,手上只有農(nóng)場分給我們的約二十棵果樹苗,誰能料定未來?在最初幾年,種下去的果樹都沒有收成,只好在田畦間先種蔬菜?!焙髞磉@一帶成功培植了臺灣以前沒有的溫帶水果和高寒地帶蔬菜,改寫了臺灣農(nóng)業(yè)史。日后,這條公路及其旁邊優(yōu)美的山林、連綿的果園,成為臺灣的重要旅游帶。
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兩岸關系的改善,“回家”成為“榮民”們的共同心聲。1949年,他們從大陸各地來到臺灣后,時時刻刻都在思念著家鄉(xiāng)的親人,可由于海峽兩岸一直處于敵對狀態(tài),“榮民”們想回家是難上加難。
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悲歌《望大陸》正是“榮民”心情的真實寫照,他寫道:“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1987年,“榮民”集體上街游行、請愿,要求當局開放回大陸探親。一名“榮民”胸前的牌子上寫著兩個字“想家”。有人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寫?他回答,“我離家快40年了,我不愿死在外面,我想回家!”
在這種強大的壓力下,1987年11月,蔣經(jīng)國正式宣布:“基于人道立場,開放老兵探親?!遍L達數(shù)十年的兩岸同胞隔絕狀態(tài)終于被打破。當年12月,第一批“榮民”踏上了返鄉(xiāng)路,臺灣紅十字會為這場“少小離家老大回”準備了10萬份表格,在半個月內(nèi)就被“榮民”們搶領一空。
那時的“榮民”們都會清晰地記得,蔣介石曾多次向他們允諾:“一定帶你們回去”,在那幻想“反攻大陸”的歲月里,每一名士兵都領到了一張“戰(zhàn)時授田證”,臺灣軍方告訴他們,等到“光復”了大陸,每個人都可以憑借這個“戰(zhàn)時授田證”領取一塊土地。進入蔣經(jīng)國時代,“反攻大陸”正式成為歷史,“榮民”們把這張“戰(zhàn)時授田證”都換成了十幾萬元的臺幣補貼。
一部分回鄉(xiāng)探親的“榮民”,則娶了“大陸新娘”回來。由于在部隊時待遇微薄且結婚限制嚴苛,退伍后又和臺灣本省人“語言不通”,“榮民”們有許多到老了都還是光棍漢?!皹s民”劉家信就是這樣的“老光棍”之一,1949年,國民黨的敗軍路過山東,當年21歲的劉家信就這樣“稀里糊涂”地當了兵。1982年,他在服役34年后終于退伍,住進臺北的“大我退舍”,這是為老“榮民”準備的集體宿舍,僅在臺北,就有16處像“大我退舍”這樣的地方。
1988年時,劉家信曾回到山東老家一次,但那時母親已撒手而去,劉家信用僅有的積蓄,為父母修了墳,為家鄉(xiāng)筑了橋,從此斷絕了回大陸的念想,回到臺灣繼續(xù)做他的老光棍。
不過,正當劉家信為終生未婚“認命”的時候,一個比他小35歲的“大陸新娘”走進了他的生活,于是劉家信在年近80歲的時候,第一次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從1949年到現(xiàn)在,60個年頭過去了,如今僅僅在“大我退舍”,“榮民”的數(shù)量就已從高峰時的數(shù)千人減少到了800多人,并且他們的年齡大多都已超過80歲。每當一位老“榮民”去世,“大我退舍”就多出來一個空房間。在無情的時間面前,“榮民”這道因特殊歷史造就的“臺灣圖景”,漸漸走向了消失。
眷村:竹籬笆的世界
在臺灣,“外省人”是一個有著特殊政治含義的名詞,它指日本投降后陸續(xù)來臺的大陸各省人士。據(jù)史料統(tǒng)計,1945年~1953年共有約120余萬外省人來臺,其中撤臺軍隊約60余萬人。另外,還有黨政要員、學術專家、一般公務人員、民意代表、學生及一般民眾等,以軍公教人員及其家眷居多。原籍方面則是大陸各省都有,其中又以福建(14萬)、浙江(11萬)、江蘇(9萬)、廣東(9萬)、山東(9萬)等五省最多,人數(shù)約53萬以上,占遷臺人口的60%左右。這大部與居住地在沿海地區(qū)據(jù)地利之便有關,部分則是因為政府有計劃的撤退,如青島、上海即是其例。
基隆、高雄兩港是絕大多數(shù)“外省人”踏上臺灣的第一站。50年代,為解決中下層“外省人”的居住問題,國民政府開始在各地大量興建“眷村”。早期眷村多位于市郊并利用日治時期遺留下的日人房舍。以數(shù)量而言,臺北縣市、桃園縣、高雄縣市、臺中縣市及各軍事基地附近為眷村與外省人口集中分布地區(qū)。
如今的基隆港
最初,“外省人”在黨政軍統(tǒng)治地位的優(yōu)勢,代表著政治權力與社會地位的強勢者,相當程度地擠壓了部分臺籍人士的發(fā)展。眷村的興建,使得外省人自成為一個文化圈,無形中也是一種障礙,加之語言的隔閡,外省人無法與當?shù)鼐用窳鲿车臏贤?,過客的心理態(tài)度使他們一開始并沒有認真融入當?shù)厣鐣W迦洪g的矛盾,成為后來臺灣相當棘手的問題。
又,“外省人”中涵括了大量的大陸精英分子,帶動了臺灣的發(fā)展。臺灣土改及后來的經(jīng)濟建設即是借重來臺技術官僚的專業(yè)與努力,許多大陸企業(yè)或產(chǎn)業(yè)遷至臺灣繼續(xù)發(fā)展,對臺灣的經(jīng)濟亦有一定的貢獻。文化上,大量知名大家的赴臺,不僅深化和豐富了臺灣的文化內(nèi)涵,而且數(shù)量眾多的知識階層,挾著政治統(tǒng)治的優(yōu)勢,對臺灣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如強力推行國語等,將臺灣重新拉回了中華文化之內(nèi)。大陸各省移民與本省人長期接觸之后,雖呈現(xiàn)出多元文化的面貌,但外省人的文化優(yōu)勢依然明顯。
參考文獻:林桶法:《1949大撤退》
Lawrenceglow解讀:
原公司一個臺灣人說,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的沖突真的很厲害,本省人多企業(yè)家,不肯雇傭外省人,他這個外省人后代只能去外資繼而去國外工作,自己的兒女也都在大陸生活,他雖然覺得臺灣政府工作人員工作效率高,服務意識好,但還是會說臺灣城市和上海比就是三四線城市,因為房子都是二十年前的,太老舊了。特別認同大中國理念,一碰上釣魚島的事就說,中國什么時候打小日本?-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鐘曉雯
-
“美國在糧食安全上的砝碼少了,中國安心了” 評論 66“中國越抓緊,西方越焦慮” 評論 87比美國更快?“這將成為中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評論 271三季報全公布,10省份增速超上半年 評論 102最新聞 Hot
-
“某些國家話說得很滿卻沒行動,中國正相反”
-
“我們幾乎轟炸了整個中東,卻一無所獲”
-
布林肯:美國的系統(tǒng)已經(jīng)崩潰
-
白宮把他這段發(fā)言記錄改了,共和黨人:涉嫌違法
-
“美國在糧食安全上的砝碼少了,中國安心了”
-
他無視北約:我們愛見誰就見誰
-
比美國更快?“這將成為中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
哈里斯:特朗普一句話冒犯了女性,冒犯了所有人
-
詹姆斯:支持哈里斯
-
秘密赴美訓練卻被美軍曝光,臺當局“頗感頭痛”
-
“中國越抓緊,西方越焦慮”
-
“中國工業(yè)制造規(guī)模是美國三倍!不拉上盟友,怎么競爭?”
-
面對恐怖主義,美媒卻如此挑撥中國和“巴鐵”
-
德國外長訪華遭冷落?真相是…
-
美媒發(fā)現(xiàn)中國雙航母“亮點”:殲15B和殲15D已服役
-
以色列拿到情報:伊朗要動手了,或在美國大選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