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舸:當你感慨磕長頭的虔誠靈魂時,可曾想過他們身下的公路是誰修的?
關(guān)鍵字: 西藏鐵路建設公路建設朝圣之路【文/觀察者網(wǎng)專欄作者 強舸】
一、磕長頭其實是改革開放后才有的事
電影《崗仁波齊》近期引起熱議,由于我的西藏背景,每每有類似的文藝作品上市,總會朋友主動與我交流觀影體會。但我最近忙于鉆研川普大帝和國企黨建,沒看過《崗仁波齊》,自然也不會有體會。不過,我看了電影的海報,倒是想到了這樣一個問題:
當你感慨磕長頭的虔誠靈魂時,可曾想過他們身下的公路是誰修的?
《岡仁波齊》記錄了一群藏民的朝圣之旅
不論是在文藝作品,還是現(xiàn)實的藏區(qū)旅行中,我們都能看到,長頭都是在公路上磕的。那么,公路是誰建的?是在黨的領(lǐng)導下,幾十年由一代代的建設者建的,這包括最初的十八軍和西北野戰(zhàn)軍進藏部隊的戰(zhàn)士、包括建設時期的工程兵和各族工人,還包括今天來自西藏本地的以及四川、陜西、河南多地的民工、挖掘機、攪拌機和卡車個體經(jīng)營戶和各類小型包工頭。
相比之下,公路的建設者們,無論是工程師、包工頭還是民工,都不如朝圣隊伍那么有藝術(shù)氣息。我敬重磕長頭的人,能有毅力花很長時間做一件事的人都值得敬重。但我并不太關(guān)注這些,我更敬重的是建設者百折不撓的奮斗和“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的偉大精神。
拉薩公路通車紀念碑:為修筑青藏公路、川藏公路,3000多名建設者獻出了寶貴生命
雖然或膚淺或深邃的文藝青年喜歡將現(xiàn)代化和傳統(tǒng)對立起來,詬病西藏的發(fā)展讓西藏不再純潔(而公路、鐵路自然是不純潔的典型代表),但事實上,朝圣之路并非來自傳統(tǒng)(過去只是有這說法,但沒有實踐的可能性),而是現(xiàn)代化的產(chǎn)物。具體來說:
第一,在舊西藏,是不存在全程磕長頭到拉薩朝圣這種形式的。因為過去沒有公路,西藏復雜、險峻的地形,很多地方猴子四條腿過去都不容易,人磕頭就更做不到了。
第二,朝圣之路是存在的,但這在舊西藏是只有極少數(shù)貴族或英雄人物才能做到的。他們能做到,不等于普通藏族能做到。正如姚明能打NBA,不等于中國人都能長2米2。
二、為什么普遍的朝圣之路在舊西藏不可行?
當然,我提出上述觀點時,也常常遭到朋友反駁,包括藏族、漢族以及美利堅、法蘭西、德意志各外國民族。他們大多也都能列舉些各式各樣的證據(jù),從歷史上的朝圣書籍等有一定根據(jù)的資料到“上次我在西藏玩的時候人家跟我說”等道聽途說的段子。
所以,我也想認真談談這個問題,從比較公認的歷史資料以及無須質(zhì)疑(人人都可以隨時驗證)的自然規(guī)律角度來分析一下:為什么普遍的朝圣之路在舊西藏不可行?
1、人身依附與物資匱乏
朝圣首先要有人身自由,但是舊西藏實行的是莊園農(nóng)奴制,農(nóng)奴擅自離開莊園視作逃亡,換言之,占人口比例95%的農(nóng)奴是不具有自己決定自己是否能去朝圣的權(quán)利的。并且,即使得到莊園主批準,絕大多數(shù)農(nóng)奴也沒有可以支撐朝圣的物質(zhì)基礎(chǔ)。
具體來說,第一,舊西藏莊園制實行的是烏拉差役制度,烏拉差役具有勞役地租特征,它要求租種土地的農(nóng)奴家庭必須派出一個或以上壯年男性勞動力全年在農(nóng)奴主的莊園服役,相應的,農(nóng)奴家庭擁有一定的份地,但這份份地就需要其他人來耕種,這意味著一個家庭至少要有兩個成年男性才能維持生計。因此,“不能分家”的現(xiàn)實需求孕育了“兄弟共妻”的婚姻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在莊園勞動的農(nóng)奴肯定不能獲得朝圣的許可,而他在份地勞動的兄弟(或者父母,但老人去朝圣,沒有成年男性做后勤,肯定會死在路上)如果去朝圣了,全家老小都有餓死的危險。責任感決定了,一個男人不會丟下自己的家人,僅僅為了個人的靈魂的升華而去朝圣的。
第二,根本沒有足夠的物資。1951年,西藏人均糧食占有量是135公斤,歷史時期的糧食產(chǎn)量數(shù)據(jù)也不可能比這高多少,尚大幅低于人均200公斤的溫飽標準。而歷史上的朝圣之路,最近的山南、日喀則核心區(qū)到拉薩也要走三個月到半年(路途遠,交通差,另外,做不到磕長頭,也至少要做到逢廟必拜,不然怎么是朝圣,這也會耗費大量時間)。不算其他開銷,一個人至少需要100公斤口糧(長途跋涉消耗大),農(nóng)奴家庭從哪里積攢這些糧食?另一方面,現(xiàn)在朝圣者普遍必需較多的酥油、奶渣等脂肪補給,否則撐不過殘酷的氣候。而在舊西藏,普通農(nóng)奴基本吃不到酥油的,在1990年代以前,西藏農(nóng)村的流行民諺是“小孩子不能吃酥油,吃了會掉耳朵”(目的是為了防止小孩嘴饞,現(xiàn)在這個民諺已經(jīng)作古了,大力鼓勵小孩吃酥油,我在一篇文章中詳細探討過酥油茶在藏族飲食文化中的變遷,《趣話酥油茶》,《中國西藏》2013年第9期),吃酥油習慣的真正普及,其實也是現(xiàn)代化的產(chǎn)物。
2、后勤補給的困難
在今天物資豐裕的情況下,朝圣也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專門的后勤團隊。在今天比較好的道路和補給以及商品流通(有錢可以買到東西)條件下,后勤團隊也在藏族朝圣者隊伍中是標配。一般來說,現(xiàn)在的朝圣者中,老人、婦女或者年紀較大的男子居多,一般是幾個人組團朝圣,因為這樣比較節(jié)省后勤力量。過去,后勤團隊使用平板車居多,那么至少要有兩個成年男子才能保證平板車的持續(xù)運作。朝圣是有一個漫長的準備過程,其中一項重要內(nèi)容就是組建后勤團隊,比如等自己的兒子掙了一些錢、有空閑的時間,或者通過半是人情半是非貨幣補償方式找同村好友。這些年,汽車在藏區(qū)越來越普及,后勤人力下降,一個成年男子當司機也就夠了。
朝圣者們通常是幾人組團去朝圣 @視覺中國
然而,不論是汽車還是平板車都是在公路上才能走的,西藏到處都是高山,和內(nèi)地的平原環(huán)境不一樣,過去平板車不具備長距離通行能力,就得需要大牲口(牦?;蜿#谂f西藏90%以上的農(nóng)奴沒有大牲口。而且就算有大牲口,牦牛的問題是,到了河谷地區(qū),它熱的受不了,老想下河洗澡;犏牛(公黃牛和母牦牛的雜交品種,一般和騾子一樣不孕不育,各位同志,你們在西藏拉薩、日喀則、山南、林芝旅游時,你們以為的牦牛其實絕大多數(shù)都是犏牛)的問題是,到了高山地區(qū),它冷的受不了。
沒有補給,怎么支撐朝圣之路?
- 原標題:當你感慨磕長頭的虔誠靈魂時,可曾想過他們身下的公路是誰修的?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zhuǎn)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宋煜昊
-
“眼下是美國痛感更強、壓力更大,想重回談判桌” 評論 89義烏有信心挺過去,心疼美國一秒:他們上哪兒找襪子? 評論 196最新聞 Hot
-
歐盟抱怨:談了兩小時,不知道美國要什么
-
隔空互懟,萬斯批澤連斯基:荒謬
-
“眼下是美國痛感更強、壓力更大,想重回談判桌”
-
“他倆激烈爭吵,姆努欽還被拉出來鞭尸”
-
哈梅內(nèi)伊表態(tài)
-
尷尬!萬斯舉起獎杯,底兒掉了......網(wǎng)友:美國制造?
-
“華裔科學家五年前在美墜亡,與美方調(diào)查有關(guān)?”
-
“特朗普,白日做夢”
-
英國人也火大:中國對特朗普的評價,很難不贊同
-
義烏有信心挺過去,心疼美國一秒:他們上哪兒找襪子?
-
美財長污蔑中國“奪走”拉美礦權(quán),中方駁斥
-
果然,又威脅歐洲:中國還是美國?
-
搖擺州共和黨人急死:中國都說奉陪到底了…
-
“美對華牛肉出口停滯,澳大利亞火速補位”
-
“美國客戶急電:SOS!90天內(nèi),能發(fā)多少發(fā)多少”
-
AI生成“吉卜力風格”圖片席卷網(wǎng)絡,爭議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