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楓:如果美國從北約退群,會怎么樣?
【文/觀察者網(wǎng)專欄作者 晨楓】
北約近來傷透了心,就像幾十年的媽寶突然發(fā)現(xiàn)親媽不要他了。
必須說明,特朗普并沒有說要退出北約,但新任美國國防部長海格塞思在布魯塞爾對北約同僚的話,比當頭澆下的寒冬冰水還要透心涼,實際上和美國退出北約也沒什么兩樣。
北約一開始就是私心的集合
在二戰(zhàn)結束不久后的1947年,英國和法國簽訂《敦刻爾克條約》,規(guī)定兩國在遭到德國入侵的時候出兵互保。由于對納粹德國的記憶,英法對德國重新軍事化保持警惕。1948年,《敦刻爾克條約》擴充為《布魯塞爾條約》,成員擴大到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彼時這被稱為“西方聯(lián)盟”(Western Union)。
這也是美蘇冷戰(zhàn)初啟的時代。1946年2月22日,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代辦喬治·凱南發(fā)回了著名的《長電報》,奠定了圍堵的理論基礎,歐洲則是最重要的圍堵前線。
美國通過由二戰(zhàn)時代《大西洋憲章》建立的與英國的“特殊關系”,改變了“西方聯(lián)盟”的性質(zhì),將主要威脅從可能復蘇的德國轉變?yōu)閺妱葆绕鸬奶K聯(lián),最終在1949年4月4日簽訂《北大西洋公約》,成員擴大到美國、加拿大、葡萄牙、意大利、挪威、丹麥、冰島,也就是現(xiàn)在的北約。
1949 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哈里·杜魯門簽署《北大西洋公約》條約
當時由加拿大外交部長萊斯特·皮爾森負責起草北約憲章。皮爾森后來在60年代出任過加拿大總理,多倫多的主要機場就是以他命名的。
從一開始,北約就有兩個基石:
1.第五條規(guī)定的“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
2.美國在歐洲的軍事存在,尤其是核保護傘。
在技術層面上,北約軍事力量都置于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的指揮之下,首任司令由艾森豪威爾出任,以后這個職位一直由美軍歐洲司令部司令(四星將軍)出任。
北約軍事一體化還擴大到裝備、條令、訓練,當然還包括駐軍。比如說,在西德(1955年加入北約)的駐軍不僅有戰(zhàn)勝國的美軍、英軍、法軍,還有加拿大、比利時、荷蘭的部隊,丹麥和挪威都有幾百人的駐軍。現(xiàn)在駐扎在波蘭的美軍和波羅的海的北約部隊也是在同一架構下。
在冷戰(zhàn)年間,北約專守歐洲防衛(wèi),朝鮮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爭都沒有觸發(fā)北約憲章第五條。冷戰(zhàn)結束后,北約迷失過一段時間,直到1999年的科索沃戰(zhàn)爭,成為北約的轉折點。
實際上,科索沃戰(zhàn)爭并未觸發(fā)北約憲章第五條,北約也沒有得到聯(lián)合國安理會的授權,只是以語焉不詳?shù)摹叭说乐髁x理由”對塞爾維亞發(fā)動軍事打擊。這是北約從防御性軍事組織轉向進攻性軍事組織的開始。在斯托爾滕貝格時代,北約涉足亞太,這是北約轉向進攻性的繼續(xù)。
但北約作為進攻性軍事組織對美國只有象征性作用。在阿富汗戰(zhàn)爭中,所有北約成員國都或多或少派出作戰(zhàn)部隊。比如在高峰時,加拿大派出部隊接近3000人,英國9000人,德國4300人,法國4000人,荷蘭1900人,但阿爾巴尼亞只派遣了一個排級分隊(44人)。
更多國家派遣了加強營級的兵力,如保加利亞600人,愛沙尼亞150人,捷克300人,丹麥700人。相比高峰時達到10萬人的美軍,這些北約部隊的規(guī)模和作用都有限,但也是各國能派出的極限了。
北約駐阿富汗部隊 路透社
在南海和臺灣海峽的“航行自由”行動中,除了英國出動過“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其他北約國家也只擠得出一艘護衛(wèi)艦以顯示對美國的精神支持。
從一開始,北約就是打著公益旗號的私心集合。這并不邪惡,任何聯(lián)盟的基礎都是公益(或者說互益)與私心的重合。在北約問題上,公益當然是抵御蘇聯(lián)、共同防御、集體安全。
美國的私心在于“確保戰(zhàn)爭在別人的土地上”。既然爭霸對象是蘇聯(lián),德國就是理想的爭霸戰(zhàn)場。把德國打爛不要緊,把蘇聯(lián)打死才是目的。
英國和法國差不多,還要加上“把德國打爛”。如果說美國只是“順便”把德國打爛,英法就不乏有意為之了??紤]到歐洲的歷史,英法從來對重新崛起的德國抱有警惕,“死的德國才是好的德國”。但在蘇聯(lián)威脅當頭的時候,需要德國擋在前面,在死之前把蘇聯(lián)耗死。在此期間,不惜“順便”用核武器把德國淪為核墳場。
法國陸基核打擊長期由“普魯東”短程彈道導彈擔任,法國空基核打擊(如帶核彈的幻影IV、幻影2000N、“陣風”)也只有戰(zhàn)場打擊的范圍,因為目標是德國戰(zhàn)場上的蘇軍。
德國(當時還叫西德)的私心很簡單:沒有北約盟軍的保護,德國就國將不國,靠自己是不可能擋住蘇軍入侵的。
東西德之間的邊境線長約1380公里,北方到荷蘭邊境只有200-250公里,南方到法國邊境也只有450-500公里,戰(zhàn)場縱深不大。按照機動防御原則,應該在西德的大平原上且戰(zhàn)且退,在彈性防御中尋找缺口,發(fā)動反攻,但主動放棄西德城鄉(xiāng)必將喪失西德的支持。所以北約采取“前沿防御戰(zhàn)略”,放棄戰(zhàn)場機動,沿邊境死守,等待增援和反攻。
這也意味著一旦常規(guī)軍力頂不住蘇軍進攻,很容易上升到戰(zhàn)術核武器,這也正是艾森豪威爾時代“大規(guī)模報復”戰(zhàn)略的核心。即使在肯尼迪時代轉向“靈活反應”戰(zhàn)略、約翰遜時代轉向“兩個半戰(zhàn)爭”戰(zhàn)略、尼克松時代轉向“一個半戰(zhàn)爭”戰(zhàn)略,核保護傘始終是德國戰(zhàn)場的“鎮(zhèn)場之寶”。
“死德國不死貧道”,正是1955年美英法同意西德重建軍隊和加入北約的原因。作為對應,蘇聯(lián)組建了華沙條約組織,北約和華約在中歐的對峙成為冷戰(zhàn)的最大特點。
當美國的私心與北約的公益發(fā)生沖突時
赫爾穆特·施密特是維利·勃蘭特時代的西德國防部長。他意識到西德的防御困局,不無心酸地指出“戰(zhàn)術核武器就是在德國炸響的核武器”。
在70年代出任西德總理的時候,他主持重整軍備,用更加強大的常規(guī)軍力將防務重心從美國核保護傘轉移到自己的常規(guī)軍力。在1982年施密特離任時,德軍實力達到49.6萬人,擁有12個整師(36個戰(zhàn)斗旅)和7000輛坦克。
但在柏林墻倒下后,德國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今天只有18萬人,無法出動一個完整的戰(zhàn)斗師,實際戰(zhàn)斗力相比于高峰時代不是等比下降,而是加速下降,畢竟官僚主義要吃掉很多“固定開支”。
歐洲美軍也是一樣。兵力在50年代達到40萬,冷戰(zhàn)結束時還有30萬,現(xiàn)在只有65000(一說8萬)。在反恐戰(zhàn)爭期間,傳統(tǒng)上“鐵打不動”的歐洲美軍兵力也被抽調(diào)。這一方面是因為“蘇聯(lián)威脅”的消失,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兵力資源實在吃緊。
海格塞思明確表示,歐洲必須為自己的安全承擔更多責任,歐洲安全不再是美國的頭號考慮,別指望美軍在歐洲的存在永遠持續(xù)下去。
這對歐洲是晴空霹靂,但對美國只是量變引起質(zhì)變的轉折點,畢竟量變早就開始了。
美國指責北約歐洲盟國的“搭便車”心理,不肯自己承擔應有的防務負擔,片面依靠美國。這種指責由來已久,但目的一直是為美國減負,而不是從歐洲抽身。
歐洲安全是美國的戰(zhàn)略重心,這一點在冷戰(zhàn)后逐漸淡化,但直到中國崛起之前,并未從根本上動搖。即使蘇聯(lián)/俄羅斯威脅淡出,在歐亞大陸這個世界島上占據(jù)一大片安全區(qū),總是有利的。
但歐洲出于習慣性思維,繼續(xù)對俄羅斯重新崛起保持警惕,也因此用各種辦法拉住美國,確保美軍重心依然在歐洲。對前南斯拉夫內(nèi)戰(zhàn)的軍事干預由英法挑動,然后挑逗美國“到了該你顯示領導本色的時候啦”;利比亞內(nèi)戰(zhàn)時故伎重演,奧巴馬下令美軍非洲司令部接管作戰(zhàn)指揮的時候,英法興高采烈地“樂意從命”;敘利亞內(nèi)戰(zhàn)的起因是美國挑動的顏色革命,但軍事介入依然有英法在背后的黑手。北約部隊參加阿富汗戰(zhàn)爭同樣是為了凸顯北約對美國的價值。
對歐洲來說,烏克蘭戰(zhàn)爭是“狼來了”的故事。美國堅持北約東擴最終引發(fā)戰(zhàn)爭,在美國領導下歐洲參與極限制裁俄羅斯,但在歐洲與俄羅斯重為死敵的時候,美國轉手把歐洲和烏克蘭賣了。
1949年至2024年北約在歐洲的成員國擴張 維基百科
對于美國來說,俄羅斯是傳統(tǒng)敵人,死老虎只要皮還在、骨不散,就必須接著打。但這也是在確認中國崛起之前。
美國要維護的是Pax Americana,歐洲只是棋子。歐洲把自己當做棋盤,那是歐洲的問題,不是美國的問題。先有蘇聯(lián)崩盤,現(xiàn)有中國崛起,美國的戰(zhàn)略重心從歐洲轉移到亞太,這是不以歐洲利益為轉移的。
對于美國來說,俄羅斯與歐洲的糾葛只是“鄰里糾紛”,不是江山社稷;中國威脅才事關江山社稷。
也就是說,美國的私心與北約的公益沖突了。
布林肯算美國的學院派外交官,一般善用外交辭令粉飾滿滿的惡意。但他的“如果你不在餐桌上,你就在菜單上”說出真心話了。中國人聽著不意外,歐洲直到現(xiàn)在才聽明白。之前一直以為自己在餐桌上,沒成想自己只是在菜單上。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劉冶 
-
俄稱在庫爾斯克州控制三個定居點,烏稱局勢處于控制之下
2025-03-09 09:13 烏克蘭之殤 -
紐約發(fā)生多起山火,紐約州進入緊急狀態(tài)
2025-03-09 09:11 -
特朗普威脅“不談就打”,伊朗最高領袖表態(tài)
2025-03-09 09:04 伊朗局勢 -
馬斯克和魯比奧關系不和?特朗普:假新聞!
2025-03-09 08:22 -
以色列將派代表團前往卡塔爾,推進加沙?;鹫勁?/a>
2025-03-09 07:03 巴以恩仇錄 -
“1500億歐元貸款計劃,法德又吵起來了”
2025-03-08 22:15 歐洲亂局 -
美媒哀嘆:所謂的“西方”,已蕩然無存
2025-03-08 21:49 歐洲亂局 -
中方公布結果,六大商協(xié)會發(fā)聲
2025-03-08 17:38 -
-
“看看中國高鐵再看美鐵,尬死了”
2025-03-08 16:27 -
特朗普怒砍哥大4億美元:打擊“反猶”不給力啊
2025-03-08 15:50 -
金正恩:朝方行使海上防衛(wèi)力量,不受水域限制
2025-03-08 15:26 朝鮮現(xiàn)狀 -
“魯比奧與馬斯克干架了”,特朗普忙滅火
2025-03-08 15:03 美國政治 -
“特朗普想重新劃定美加邊界”
2025-03-08 15:03 應對特朗普沖擊波 -
美月球著陸器“雅典娜”著陸時側翻,任務提前結束
2025-03-08 14:42 航空航天 -
“因為我是美國人,在臺積電被罵又懶又蠢”,下月開庭
2025-03-08 13:34 -
特朗普:和烏克蘭打交道比和俄羅斯更難
2025-03-08 11:34 烏克蘭之殤 -
菲防長稱將反制中方侵略企圖,我使館反駁
2025-03-08 09:54 南海局勢 -
“最大受害者是波音,中國要么用國產(chǎn),要么買空客”
2025-03-08 09:39 應對特朗普沖擊波 -
“普京愿意,但有條件”
2025-03-08 09:34 觀察者頭條
相關推薦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國談成 評論 90“英偉達很急:別再卡了,中國自研芯片已突圍” 評論 61“中國人很團結,就連親美人士都認為必須對抗美國” 評論 201撐不住了?特朗普暗示降低對華關稅 評論 369最新聞 Hot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國談成
-
“英偉達很急:別再卡了,中國自研芯片已突圍”
-
印尼讓步了
-
“痛苦!關稅戰(zhàn)被中方拿捏,美國只能二選一”
-
西藏日喀則市原副市長張云寶被查,長期在水利系統(tǒng)工作
-
輪胎高速路上狂奔后滾進服務區(qū)致人死亡,重慶警方通報
-
中國在智利合建天文臺項目,美國又伸黑手
-
哈佛一下子更有錢了
-
“再沒進展,我們就撤”
-
“正事不干雜事一堆,特朗普讓美國科研機構‘徹底崩潰’”
-
“中國人很團結,就連親美人士都認為必須對抗美國”
-
又一位科學家回國!曾供職美頂尖能源實驗室
-
撐不住了?特朗普暗示降低對華關稅
-
國家發(fā)改委干將龔楨梽,“空降”廣東
-
廣西東蘭干旱“農(nóng)民求雨”?當?shù)鼗貞阂曨l系擺拍
-
外媒繼續(xù)緊盯:中國,70天了…
-